天使的忠诚: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著名护理专家黎秀芳

2017-10-12 10:17:56   来源:黎业伟 审核:       打印  转发  字号:T

1507817780424229.jpg

黎秀芳教授1917年—2007年)

黎秀芳,女,汉族,祖籍湖南湘潭,1917年3月出生,1949年8月入伍,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总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全军护理专业组组长、全军护理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专业技术一级,国家和军队终生制专家和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黎秀芳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民,是我国护理事业的奠基人。她被西北野战军授予“甲等工作模范”荣誉称号,被兰州军区授予“模范护理专家”荣誉称号,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模范护士”;1997年荣获第36届“南丁格尔奖章”,是全军首位获此殊荣的医护人员;2001年获“国际医学成就奖”。她曾4次出席全国性大会,受到过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黎秀芳是爱国爱人民的先进典型。她培养了5000多名护理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全军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护理专家;她创立的“三级护理”理论和“三查七对”、“对抄钩对”等临床护理操作制度,开创了中国现代科学护理事业的先河,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推广一直沿用至今。晚年的黎秀芳除了参加专家组的工作外,还兼任了《中华护理杂志》等5种杂志的编委和副主编,中华护理协会常务理事、甘肃分会理事长、甘肃省科协副主席、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顾问等13种社会职务;参加编写了《中国百科全书医学护理分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护理发展史》等7部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黎秀芳的人生是本书

 

    人之于沧海不过一粟,之于天地不过一尘,浮华一世和奋斗一生终究不同。黎秀芳一生崇尚的是科学,追求的是真理,展现的是美丽,践行的是奉献。她执着进取的人生之路,是一部教育后人不断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奉献自我的人生读本。作为中国卫生护理事业的主要奠基人,黎秀芳用她无私的大爱和天使般的高洁,诠释了一名白衣战士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

黎秀芳毕生追求大爱,追求至美。她有68位亲人旅居海外,孑然一身的她却在祖国的大西北奉献了整整66年。她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祖国是我永远离不开的母亲。”她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将毕生心血和精力倾注在护理事业上。耄耋之年,她仍不辞辛苦,默默奉献。她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履行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操守,成为人们心中的“提灯女神”

 

 

黄河女儿的抉择

1917年3月3日,黎模韫(后改名秀芳)出生于南京秦淮河畔,父亲黎离尘是小学教员,长于笔翰,为蒋介石赏识,后任国民党“励志社”副总干事,授中将军衔。黎模韫兄妹10人,她是家中的长女。从5岁起,短短5年内,她眼睁睁地看着生母、继母和一个妹妹因缺乏科学的医护相继去世。过早承担不幸和艰辛的特殊经历,年纪轻轻的黎模韫就选择了自己未来的道路——当一名能为人们解除痛苦的护士。

1936年夏,黎模韫从南京女子中学毕业,违背了父亲让她学习法律或新闻的意愿,考上当时全国唯一的护士学校——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改名黎秀芳。她决心像“提灯女神”——南丁格尔一样,做一名美丽得像花一样的白衣天使,给人世间带来秀美的芳香。

 1940年,黎秀芳从高级护士学校毕业,被留校任教。然而,她心中却早已萌生了大胆的选择:到大西北去!校长没有同意。身为国民党中将的父亲也不同意。倔强的黎秀芳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于1941年乘军用飞机飞赴兰州。此时的兰州,居民不足6万人。黎秀芳住土坯房,主食是黑面馍,喝的是黄河泥沙水。很多人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先后离开了。然而,来自鱼米之乡、将军门第的黎秀芳,从踏上兰州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将自己的命运与黄河岸边的这座城市紧紧地联结在一起,66年不曾分离。

到达兰州不久,黎秀芳被任命为兰州中央医院护理部副主任。1943年,中华护理学会委托兰州中央医院创办西北第一所公立职业高级护士学校,黎秀芳被聘为专职教员。1948年,她又被任命为代理校长。那时中国时局动荡。慈爱的父亲到兰州催促黎秀芳与家人一起飞往台湾。她对父亲说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我是护士,这里的病人需要我!”黎秀芳怎么也没有想到,与父亲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1992年,当黎秀芳来到台湾,父亲已经离世23年。她在父亲墓前长跪不起。这是女儿对父亲倾诉思念和内疚,可父亲却永远听不见了。

2005年春天,黎秀芳病重住院,从美国前来探视她的二弟和四妹,想把病榻之上的姐姐接到美国治疗。她动情地对亲人说:“我在兰州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去世后也要留在兰州。”2006年,她远在美国的弟弟来兰州看望她,她从个人积蓄中拿出10万元,让弟弟代表她捐赠给儿童福利院,帮助孤残儿童重返校园。

 

圣洁天使的奉献

 

 1936年,19岁的黎秀芳走进了高级护士学校。走在校园里,那洁白的鞋袜、洁白的帽巾、洁白的护士裙,在她看来,是那样的神圣。多年后,黎秀芳回忆说,学校的教职员工整洁、神圣,工作精益求精,人人出类拔萃,是活脱脱的人间天使。她们恪守独身,是时尚的“女权主义者”。在课堂上从她们口中听到的千百遍叮嘱,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黎秀芳心中不可变更的箴言:“病人住院治病是民众的权利,不是乞求。”“医护人员为病人治病是应尽的义务,不是恩赐。”

 为病人端水、擦浴、端便盆,大家闺秀黎秀芳自自然然,没有丝毫的不适应。每天,她开开心心地学习着各种护理知识;每天,她轻轻推开一间间病房门,发自内心地问候病人:“你们好!”

 黎秀芳生前曾对她的学生说,因为护理疏忽而造成的病人不舒服,是医护人员最大的耻辱。

 郭维兰是黎秀芳担任护士学校校长后的首届学生。她记得几十年前校长给她们上课时要求她们要有爱心的教诲:“端屎端尿你肯不肯?”“见了伤口流血化脓有什么反应?”“人快死了害怕不害怕?”这是校长招收学员面试时问得最多的几句话。课堂上,校长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大家:南丁格尔精神的精髓是爱心。她说,如果连一张笑脸都舍不得给病人的护士,怎么能给病人减轻痛苦?

 一如她从前的师长,黎秀芳一腔爱心,奔走在病人中间,奔走在课堂、宿舍和实验室之间。即使身处逆境中,她也从未放弃过这份以奉献为神圣的职业。

 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月中,黎秀芳被下放到甘肃会宁刘平村。这是一个干旱缺水的穷山村。极差的卫生条件,长期的繁重劳动,使村里很多妇女都患上了子宫脱垂病,严重时甚至溃烂流血。黎秀芳白天参加劳动。夜晚,她眼含泪花跪在土炕上,用药水为她们清洗,然后用艾叶熏,用煮过的纱布蘸上盐水、草药,敷在她们的子宫上,轻轻地揉托,将脱垂的子宫一点点复位,有时会连累带饿昏倒在人家的土炕上。

 一天夜里,黎秀芳走进外科病房,只见监护室值班医生和护士忙着抢救一位危重病人。黎秀芳迅速把吸痰软管插入病人口腔。但患者口腔太窄,连续试了三次都没能将口腔里的痰吸出来。这时,黎秀芳俯下身子,口对着口为病人做起了人工吸引。“扑哧”一声,患者的血和污物喷了黎秀芳一身。

 “我一生崇尚护理先驱南丁格尔,倾心致力于护理教育及管理,躬身耕耘六十载。效仿先贤,专注护理,我亦终身未婚,宗亲均居海外,膝下无一儿女,了无牵挂。生老病死,乃自然法则,我已年届耄耋,去日不多,皆无怨无悔。”兰州军区总医院保留的这份“黎秀芳言志书”,字字行行,都是黎秀芳天使般圣洁心灵的真诚袒露。

 

军中 “南丁格尔” 的追求

 

1997年5月12日,国际红十字会电贺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兰州军区总医院黎秀芳荣获第三十六届“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她佩戴奖章。

image003.jpg

祝贺黎秀芳获得南丁格尔奖

 从考入高级护校那一年算起,这位人民解放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已在护理岗位奉献了61个春秋。

 1953年,西北军区总医院还使用战时应急状态下的不规范医护规章。对混乱的医护秩序深感不安的黎秀芳和张开秀,开始了对护理工作的“科学性”研究。

 为给病人一个安静的休息、疗养环境,她们提出了护理人员不能在语言上、动作上给病人以恶性刺激的“保护性医疗制度”设想。她们将一块“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操作器械轻”的牌子,挂在了医院洁白的走廊里。这块凝聚着爱、善良和职业责任感的“四轻”牌子,从此挂在了中国大陆的每一所医院。

 为探究事故多发原因,她们精心照顾伤病人员、耐心征求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意见,随时记录护理工作情况,反复观察、思考、总结、实验,提出了“三级护理”理论(根据病情把病员分成危重病员、重病员、轻病员三个护理等级),“三查七对”护理制度(服药、注射、治疗前、中、后各查对一次,对床号、姓名、药品、剂量、浓度、时间、用法),“对抄钩对”护理操作规程(医嘱对病历牌及执行牌;将医嘱转抄于执行牌和医疗记录单上;抄完每条医嘱,在医嘱本上记以红蓝钩;做完每个医嘱都要核对一次)。

 黎秀芳、张开秀的论文《三级护理》发表后,迅速在国内外护理界引起轰动。前苏联《护士》杂志全文转载,国内97所医院派人来观摩学习。这一整套理论、制度、规程,将中国医院护理从“无序”引向了有序,确保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奠定了我国现代科学护理的基础。

 黎秀芳校长说:“什么人可以当护士?‘护士’两个字来自拉丁文,意思是保护、养育、供给营养和保持生命力。只有具备一定学问和修养的人,才胜任这项工作。”她严谨要求学生。她不允许从护校的校门里走出一名衣着不整、举止不雅的学生。她对教员们说:“培养护士要像创造一件艺术品一样精雕细刻。”兰州军区总医院护理部原主任宋吟兰回忆说:校长当年像培养淑女一样教育我们。谁衣服不整了,她要给你当场指出来。谁说话声音大了,她也要及时给你纠正过来。

 黎秀芳累倒了,住进了医院。病房门打开,走进来一位实习护士。出于职业习惯,她一眼就看出来护士未按规范操作。打开床单、被套,黎秀芳给小姑娘做了一遍示范动作。黎秀芳说:“把床铺得皱皱巴巴,病人睡着能舒服吗?护士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感情的人。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1980年,黎秀芳63岁时再度出任全军护理专业组组长。在她的积极呼吁和建议下,解放军首次建立了护士高级职称评定制度,并在第二军医大学设立了护理系,开办了护理大专班。

1986年,月工资不过400多元的黎秀芳和好友张开秀共同写下《联合言志书》,将全部积蓄4万元捐赠给部队,作为学校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护士奖励基金,并定名为“双秀奖”,多年来已在兰州军区范围内奖励了75名优秀护理人员。临终前,她郑重留言:将平生积攒的80万元存款,捐献给兰州军区总医院,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 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全院医护人员纷纷捐款,现在这一基金已达到180多万元。

 

天使的高尚与忠诚

 

 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兰州中央医院,黎秀芳继续担任护校校长。

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到学校视察时,鼓励她努力工作。

中华护理学会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身为学会副理事长的黎秀芳出席会议,周恩来总理对她说“西北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

  1978年9月3日,黎秀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马克思的话:“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旅居在美国的亲人们终于与离散多年的黎秀芳取得了联系。1981年,黎秀芳赴美探亲。一些人说她“文化大革命”时受到不公正待遇,她这一去肯定不会回来了。黎秀芳对朋友说:“母亲也有误解孩子的时候,作孩子的不能因为母亲的误解就记恨母亲。我的心在中国。”到了美国后,黎秀芳没有沉湎于亲人相聚之欢,而是从翌日起就让弟弟带着参观考察,走访了美国11所著名的护士大学、医院、医护教育和研究机构,收集了笔记资料30多本。弟妹们开玩笑说:“大姐不像是探亲,更像是来执行公务的。”4个月假期过去,黎秀芳如期回国。

 为了理想,为了信念,黎秀芳辛勤奔波了一生。临终前,她拉着前来看望她的兰州军区总医院政委黄富强的手:“我死后,请组织在我的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吧,让党旗伴我上路。”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2007年7月9日,黎秀芳魂归黄河青山,享年91岁。

 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为黎秀芳送行。黎秀芳的弟弟、七旬老人黎模斌偕女儿黎烈芬从美国赶来,与黄土高原的百姓一起,在奔流不息的黄河边上,含泪送走了他们的亲人。

 送行的队伍中,她的学生含泪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如同一支红烛,您以自己的言行点亮了寂静的黑夜;

 如同一缕春风,您以圣洁的大爱温暖着千百万心灵;

 您是黄河的女儿,流芳百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您是美丽的天使,人民心中永远的南丁格尔。

按照黎秀芳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撒入兰州军区总院的花丛和黄河,另一部分由家人带回台湾,安葬在父亲身旁。奔流不息的黄河和宽阔的台湾海峡潮流,从此吟唱同一首护士之歌。

 

 (黎健明编写,参考资料: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孝金波、刘则华、曹智、李清华、郭嘉、郑娜、唐述权、黄明、马志琼、窦新国、魏春、贾启龙的有关报道

 

 

摘自:香港黎氏宗亲会会刊,原创作者:黎健明,编辑:黎健明,核稿:黎健明,勘误:黎国强(联系电话13728886039)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