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太行山走出的黎侯布老虎

2017-10-10 08:25:36   来源:黎安新 审核:       打印  转发  字号:T

关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太行山走出的黎侯布老虎

“黎侯虎的形象敦厚、健壮、憨态可掬,”王苏陵说,“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虎的原始崇拜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等。”

    听了王苏陵的解析再看黎侯虎,确实给人不一样的感觉。那外撇的四足,呈扎地生根状,坚实有力;那昂起的头,天真的憨态中,露出虎虎生威的精神劲。整个黎侯虎造型无尖角、硬刺,突出团块美,显现出一种质朴的简约美。

    王苏陵是土生土长的黎城人,小时候穿过老虎鞋,戴过老虎帽。后来,他在县邮电局工作,走村串户送报纸,在农村看到了更多的“虎”的信息:房屋顶上有砖雕的“虎”,结婚办喜事有画的虎,生孩子过满月有布老虎。但他真正从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理解黎侯布老虎,还是从1997年黎侯虎选上虎年生肖邮票图案开始的。1998年1月5日,由虎年出生的邮票设计师王虎鸣先生设计的憨态十足的“黎侯虎”生肖虎票发行了,这枚被命名为“虎虎生机”的虎票图案是以高秋英缝制的黎侯虎为原型,这在山西特别是黎城引起了轰动。

    当时参加评选的有“山东虎”、“秦岭虎”等,而“黎侯虎”能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引起了王苏陵的思考:既然许多地方都有布老虎,为什么黎侯虎能被选为生肖邮票图案?黎侯虎在各种布老虎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006年,黎城发现了一处西周古墓群,在发掘中发现了一只玉石虎。这只虎与黎侯虎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那该是怎样的关系?当时已是黎城县文化局局长的王苏陵到

    太原、北京请教专家学者,不懈地找寻黎侯虎的文化意义。这番探寻,王苏陵发现了一些历史记载,丰富了他对黎侯虎的认识。如今,他总爱把这些故事讲给来访的人听:

    黎城古称黎侯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左传》记载说,商纣王为了逼各诸侯多进贡,在黎城举行了一次威武的阅兵仪式,但东夷首领拒贡赋而叛商。他们认定灭商之前不把黎侯国灭掉,将后患无穷,由此有了《尚书》中提到的“西伯勘黎”。这次由周文王亲征攻打黎侯国的战役伤亡较大,久攻不下。进退两难之时,一位谋士献计,不能得胜是因为黎侯国有一块上天赐给的玉石虎,此虎灵气甚高,能保一方平安。周文王于是挑选一位武艺超群的高手,装扮成黎民百姓,混入城中将玉石虎盗走。果然,没有几天,周文王的军队就将黎侯国攻克。黎侯国灭掉了,但没过多久,周文王与那位献计的谋士相继病逝,人们说这是因为他违背天意,残杀了众多黎民百姓。为此,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不仅将盗走的那块玉石虎归还给了黎侯国,还将逃亡的黎侯国君请回,恢复了黎侯国。黎侯国国君死后,将那块镇国之宝玉石虎随葬。后来,为了纪念那神虎和黎侯国君,百姓纷纷用不同材料制作成各种老虎取名为黎侯虎或黎国虎。几千年来,黎城人对虎的喜爱有增无减,而西周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玉石虎也正是当年陪葬黎侯国君的那件玉石虎。

    “黎侯布老虎就是在这样悠久的历史中发展到今天的。”王苏陵说。

    故事听起来有些离奇,却流传甚广。

    正因为对黎侯布老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王苏陵和他的同事们才更加积极地推介黎侯虎。去年,经过他们积极申报,布艺黎侯虎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的民间手工艺黎侯布老虎,逐渐成为带动黎城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产业。

    千年布艺焕发虎虎生机

    如今,山西黎城县已经形成以黎侯虎为主,与当地民间刺绣、鞋垫、虎头鞋、虎头帽、香包、绣球、草编、剪纸艺术等汇集为一体的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

    自从黎侯虎成为虎年生肖邮票图案以后,黎侯虎的名声传扬了出去,喜欢黎侯虎的人越来越多,布老虎的制作和销售在黎城县悄然兴起。黎城县妇联组织高秋英等几个早期缝制布老虎的妇女到各个乡镇授课,辅导更多的妇女来学习缝制方法;又发起成立了太行工艺品有限公司,专门组织和销售黎侯布老虎,黎侯布老虎在黎城县逐渐成为农家妇女的一项家庭副业。

    在黎侯布老虎的销售队伍中,停河铺村的苏兰布艺有限公司比较特殊。2007年,停河铺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成立各种合作组织。停河铺村的王苏兰和她的几个姐妹们合计了一下,就成立了“苏兰布艺有限公司”。说到成立这个公司的目的,这位憨厚的农家妇女直截了当地回答,是“为了打名气”,“为了让我们做的布老虎多卖点钱”。刚开始的时候,她们把做好的布老虎卖给本县的人。后来,她们在长治市联系到一个销售点,每月可以固定销售100多个。如今,这些农家妇女已不仅仅是黎侯布老虎的制作者,还自己组织经销。54岁的杨苏娥也是苏兰布艺公司的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凭这项手艺,每年能赚10000多元钱。

    现在,黎城县有许多这样的销售公司,除了卖黎侯布老虎,还销售农家妇女的其他手艺活,比如鞋垫、布鞋、老虎帽等等。记者看到一份资料,2005年,高秋英她们所在的村庄就有320多名妇女缝制黎侯虎,仅此一项就为本村增加收入150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2100元;当时,黎城县全县缝制黎侯虎的人已达3000多人,年人均收入5582元。记者没有找到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统计资料,但在好几个村都看到妇女们农忙之余缝制布老虎的情景。

如今,山西黎城县已经形成以黎侯虎为主,与当地民间刺绣、鞋垫、虎头鞋、虎头帽、香包、绣球、草编、剪纸艺术等汇集为一体的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黎侯布老虎作为一个品牌已经走出山西,畅销上海、北京、珠海等10多个大中城市,在许多大型商场设立了专柜。黎城县还因黎侯虎手工艺,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一经过千年演变的民间手工技艺,焕发出虎虎生机,走出农家小院,走出太行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采访随想:尺寸改变引出传承和发展话题    

    和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布艺黎侯虎也面临一个传承和发展问题。这个有些抽象的问题,似乎距离那些做针线活的农家妇女有些遥远,然而,赵丽英的经历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在黎侯布老虎的制作者中,赵丽英算是年轻的一代。从高秋英那里学会黎侯虎缝制以后,她就想过改变。传统的黎侯虎都是昂首站立的,赵丽英想,为什么不能有“趴”着的呢?于是,她改变了黎侯虎的做法,缝制出一只趴着的布老虎,但上门购买的人没有要这只的,因为觉得“不像黎侯虎”。因此,仅仅做了那一只,她就再也不做了。

    “趴”虎不做了,对黎侯虎的“改变”却没有停止。这次,是上门购买的人提出了要求。黎侯虎出名以后,有人提出,现在的布老虎“个头”太小,如果放在旅游景点,就得“大尺寸”的。赵丽英承担了这个“任务”。经过多次的试验,她的大老虎不但缝制出来了,而且受到求购者欢迎。

    从做“趴虎”到缝制大型布老虎的过程耐人寻味。这个尺寸的改变引出的其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什么,发展什么,可能不好找到统一的答案。但“趴虎”的不被认可,透露出的信息却是,改变不能离开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而大型黎侯布老虎受到欢迎,说明这种改变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和审美需求,它不仅保存了黎侯虎的文化信息,又适应了市场的消费需要。

    我们不难看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艺黎侯虎,和传统意义上人们用来“望满月”的黎侯布老虎,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布艺黎侯虎更大程度上是从文化意义上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购买它的人,多半是为了收藏和装饰。因此,传承就要传承它的与当代文化相契合的信息,发展也不能离开它的积极的文化意义。为什么趴着的布老虎没有被接受,而大型的却得到了认可?这的确令人深思。

    赵丽英适应市场的需求,改变了布老虎的尺寸。换个角度看,这正是发现和弘扬了黎侯虎的文化价值!守住文化的内涵,才是发展的根本。对于布艺黎侯虎是这样,对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呢?

                                 

图片.jpg


 

摘自:经济快报,原创作者:魏永刚,编辑:黎志宙,核稿:黎恒曦,勘误:黎国强(联系电话13728886039)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