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本源考

2017-10-09 01:57:33   来源:黎安权 审核:       打印  转发  字号:T


 黎氏本源考

 

第一节、黎氏来源歌:

   黎氏来源最复杂,伏羲九夷变九黎。蚩尤九黎乱纷纷,黎阳封国灭九黎。儋耳之子牛黎国,叔均牛耕封犂  国。渠犂尉犂连合黎,俱在甘肃黎水边。梁北有个黎丘氏,曹姓附庸小黎国。祁姓黎国在长治,黎侯丰舒居黎城。秦国分封终黎氏,端木子贡黎阳侯。北魏素黎改单黎,成都还有草头藜。十五支黎出中土,外加西域黎轩国。谁能解尽个中谜,上古全史了然明。 (:2004年笔者在广东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整理族谱资料,曾将此诗张帖在宗祠陈列室。)

  第二节、黎氏郡望——京兆郡、宋郡、九真郡

  1、京兆郡

  《辞源》注释“郡望:郡中显贵的姓氏。”“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远在黄帝时期已有州县之设,夏商朝时期郡比县小。周朝时天子直辖地分为100个县,每县辖4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取代古老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郡守县令均有一定的任期,不再是世袭的领主,郡比县大,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隋唐时期,州与郡同等。宋朝时撤郡设州府。元明清时期,均沿袭宋制。而清朝时,郡成为府的别称。“郡望”即一郡之中,显赫高贵的姓氏门族。用郡望来表示姓氏的显贵尊赫,从东汉王朝开始实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兴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南北朝时代,各姓氏宗族,按其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又按士大夫等级高低,立为郡姓:连续三代做过三公的称为膏梁;岀任过令仆的称华腴;任过尚书领护以上官职的为甲姓;任过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任过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任过吏部正员郎的为丁姓。

  “京兆”即京都。“京兆尹”本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现代的北京市长。因此广义上“京兆郡望”泛指任何朝代曾经做过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人及其后裔。姬姓黎国后代黎文魁公,曾在西周首都镐京仼“天官”之职,而其后裔黎干公曾任唐朝时的“京兆尹”、封“京兆侯”,故黎氏堪称名正言顺的京兆郡望族。“京兆郡”始设于三国时代。《百家姓•郡望注释》“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北魏移治霸城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北周还治长安县,复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改治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雍州。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按: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称为侨置。因为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所以设置侨州、侨郡、侨县,是为安置北方士族,保护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其政权)治所在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南朝•梁废。”

  “京兆郡”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姓。依其权势地位高贵低下排列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于、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见《百家姓郡•望注释》)

  一般来说,“京兆郡”多指唐朝首都长安,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迁来迁去的其它京兆郡。翻遍现时收集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的各地黎氏族谱,发现曾经在唐都长安为官或任京兆尹,甚至封京兆侯的有如下几位:

  祁姓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后裔黎干公、字体存、谥号“忠贞”,四川戎州(今南溪县)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为谏议大夫,因故告老终养归戎州。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举孝廉,二月释奠国子监,授祭酒,旋复官谏议大夫。大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丁巳(777年)晋升兵部侍郎,后蒙冤惨遭诛杀。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庚申(780年)评反,追

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于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宫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诰封“渭阳郡君”,生一子:黎广。

  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后裔黎斡(民间族谱多误作黎干)讳垣夫,777年九月后接任京兆尹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二子黎炬、黎煟。

  姬姓黎国后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时代任天官之职。他的后代黎干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莲塘水口边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宁都县黎氏始祖。黎度下传六代为黎衬,生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戊辰,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黎氏始祖。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后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皇帝女婿)。

  2、宋郡

  宋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而商丘是子姓始祖阏伯的封地。其后代发展成商王朝子姓王族。到周朝时,又分支为宋国子姓王族,及山西黎侯国王族。黎侯丰舒后裔有一支以“宋郡”为堂号。

  3、九真郡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带,郡治爱州即今清化。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镇压征则、征义的反叛,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时,九真郡属南越国王赵佗(首都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地。黎氏很早以前,就南迁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为全国第二大姓,历史上曾建立过前黎朝、后黎朝。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干的后代。唐德宗时,广西桂林总镇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干,公妣合葬东岭龟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黎干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晋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继妣吉氏、连氏,俱诰封夫人,与夫合葬莲塘水口边象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莲塘村,旁为莲塘底村),生二子:长子黎度,为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次子黎庆,留居广西桂林阳朔。黎庆妣杨氏生子红溪。红溪生三子:长子黎觅、次子、三子名失记。兄弟三人隐居阳朔县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败,黎觅与妻邓氏携黎桓逃出安南爱州(今越南清化),依附爱州观察使黎某。不久黎觅与邓氏相继而卒,黎观察使收留黎桓为养子。黎桓940年生于广西阳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开国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称“大行皇帝”,年号“天福”、“兴统”、“应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灭于曾被赐姓黎的大将李公蕴。至1400年,黎桓后裔黎季牦,篡夺大越国陈朝政权,改名胡季牦,建立胡朝,将大越国改名大虞国,让位给儿子胡汉苍。1407年,胡季牦、胡汉苍父子,被明朝军队擒获,刚刚建立七年的大虞国胡朝灭亡。1428年,爱州人、黎桓后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国黎朝,史称“后黎朝”,灭于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隐籍供职福建省莆田县,侄孙黎发祥生于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进士及第,任广西郁林州知州,三摄梧州府事,诰授朝议大夫,终于郁林州官署。至孙黎智行,始由郁林州(今玉林市),迁居广东化州六王岭西北黎村,再传八代至黎惟岳隐居黄竹村,为广东化州黄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区行署专员黎允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代副主任黎济武,兄弟俩都是黎惟岳公后裔,原籍广东化州县甲隆镇那浪村。

  黎氏郡望堂号除京兆、宋郡、九真外,还有其它堂名:

  4、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

  5、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

  6、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后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7、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

  8、干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干元为堂号;

  9、载酒堂:“载酒堂”是北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老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学,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苏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第三节、黎氏来源十六支

  1、伏羲后裔“九夷”音转成“九黎” ,后裔一支融入彝族黎氏

  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岭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后。”“九黎”即“九夷”,因音转而成“九黎”。风姓始祖太昊伏羲,乃远古部族华胥氏后代,生于成纪,始作八卦、文字、医药,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公认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在位115年(约公元前4012年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癸亥),“以龙纪官”,设春官青龙氏、夏官赤龙氏、秋官白龙氏、冬官黑龙氏、中官黄龙氏;又命其臣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浑沌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故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之说”——伏羲时代“龙官龙师”的后裔。

  伏羲的后代主要分化成为九个支系,分居九个不同的区域,称为“九夷”,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山西、河北一带。下传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姜榆罔时代(公元前2767年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位55年),“九黎(九夷)”部落,被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戊申在位30年)的后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并。蚩尤遂成为“九黎国” 国君,部众融纳了伏羲“九黎(九夷)”后裔及炎帝姜黎后代。

  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炎帝姜榆罔与黄帝轩辕争夺帝位的“阪泉之战”中,炎帝榆罔战败,被迫让位,改封于潞国(在今山西省潞城县)。此时,“九黎”部众一分为二:一部分追随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国故地(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阳郡辖境范围),另一部分则追随炎帝榆罔西迁于潞国。两个支系的后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为姓氏符号,这很可能就是后世彝族中黎氏的来源。伏羲后代中的一支,不断衍化发展成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其它支系则分别衍化形成夷族(1949年以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巴族、东巴族、纳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2、蚩尤“九黎国” (九黎族、黎族、苗族、芒族)

  太昊伏羲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龙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飞龙氏”之官,后继位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于株(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称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谷,有大功于天下,死后被奉祀为第一代稷神“后稷”。(按:第二代稷神是炎帝神农姜石年。第三代稷神是舜帝时代后稷农正之官姬弃,即周王族姬姓始祖。)柱下传十七代为公孙少典,因功封有熊国(今河南省新郑县)。公孙少典的长子即炎帝神农姜石年;次子以父字为氏,姓少典氏,袭封有熊国,下传530年至黄帝轩辕灭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

  炎帝神农姜石年建都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以火纪官”,设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颛顼时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别称北正,以观察火星的移动变化来预测夏季物候节气,创颛顼历。此后,帝喾、尧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时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运行规律来预测夏季物候节气。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历法知识,把火正祝融之官,简单地解说成“上古管理火种的官”,殊为不当。“秋官西火氏”,主察长庚星即太白星,亦即现代天文学所说的金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黎明现于东方,古称太白星,傍晚现于西方,古称长庚星。观察太阳的岀入变化,可定金星的位置。“中官中火氏” ,主察天上中宫主要星座天极星,即北斗七星,以斗柄所指,来确定毎年十二个月的月名,划分季节,指导农事。至尧舜时期,这种工作,成为天子的专职之一,《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炎帝神农姜姓家族统治时代530年(公元前3242年己未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共传九帝:

  ○1、炎帝神农姜石年(公元前3242年己未至公元前3123年戊午在位-百二十年)

  ○2、炎帝姜临魁(石年玄孙,公元前3122年己未至公元前3043年戊寅在位八十年)

  ○3、炎帝姜承(临魁曾孙,公元前3042己卯至公元前2983年戊寅在位六十年)

  ○4、炎帝姜黎(姜承之弟,公元前2982年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戊申在位三十年。其子以父字为氏,,受封黎国,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传至炎帝榆罔时代,黎田子黎邛所生九子,以长子蚩尤为首的九兄弟,伙同族兄弟七十二人,灭掉伏羲风姓后裔九夷即九黎部,号称九黎国。后来,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轩辕打败。九黎国到颛顼时代造反,被颛顼之孙即老童与骄福所生二子南正重与北正黎消灭。北正黎之孙黎阳,在尧帝时受封耆国,上古文献中耆与黎为通假字。黎阳为汉族黎氏本源始祖)

  ○5、炎帝姜明(姜承之孙,公元前2952年己酉至公元前2904年丁酉在位四+九年)

  ○6、炎帝姜宜(姜明之子,公元前2903年戊戌至公元前2859年壬午在位四+五年)

  ○7、炎帝姜来(姜宜之子,公元前2858年癸未至公元前2811年庚午在位四+八年)

  ○8、炎帝姜哀(姜来之子,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