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黎孝民:传承好家训 培育好家风

2020-05-20 12:26:23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子龙       打印  转发  字号:T

IMG_4664(20200520-121915).JPG

作家简介

黎孝民,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诗歌协会会员。近些年来,所写的散文和诗歌,散见于《湖南信访网》、《岳阳网》、《时代邮刊》、《长安文学》、《新民晚报》、《湖南工人报》、《湘煤集团报》、《荆州日报》、《增城日报》、《飞天文艺》、《新华文学》、《大西北诗人》《北疆文艺报》、《现代诗歌传媒》、《岳阳日报》、《岳阳公安》、《君山文艺》、《橄榄枝》、《岳阳公安信息港》警营文化栏目、《洞庭之声报》、《岳阳楼文艺》、《清风伊人》、《经开区周刊》、《长江信息报》、《樊登读书会》、《石首文艺》、《远方诗声》、《长安日报》、《文峰》、《桃源》、《岳阳读书会》、《长江艺文》、《世纪文学》、《湖南写作》、《旅游作家》、《乡土作家》、等报刊、杂志、网络、微刊平台上发表。其中散文《回望故乡情》被《中国当代优秀乡土文学作品选》入选、《张谷英村,一个珍藏经年的文化梦》获2017年岳阳县委宣传部举办的《大美巴陵》征文大赛入围奖、《紫云英》发表在2017年6月28日的《今日头条》、《姑妈的味道》获2017年由岳阳市作家协会举办的“我与十三村香菇酱的故事”征文大赛优秀奖、《半袋绿豆》获2017年全国“三木秉凤杯”秋季征文一等奖。

传承好家训 培育好家风

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由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所构成的。家风,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是一种综合教育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它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家风是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无言的、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法国著名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孤独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面前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两汉时期的诸葛亮曾写过一篇《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此书来勉励子女,代代传颂;到了宋代,陆游也写了一首《家风》:

“春耕秋钓旧家风,门巷荒寒屋壁空。

四海交情残梦里,一生心事断编中。

买鱼日待携篮女,裹药时从挟簏翁。

便废闲吟亦未可,吾徒岂独坐诗穷。”

陆游的这首诗从古朗吟至今,让人受益匪浅;而清朝的金缨所写的脍炙人口的《格言联璧》堪称经典:“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明朝时期,华容县杨黎氏黎淳(1423年—1492年,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他为人刚毅,尤其好直言,性格耿介端毅,行规道矩。重伦纪,尚节俭,家法整啸。

据历史记载:门生尹某托人给他送来一些上好的花色锦缎,黎淳不但不接受反而责怪说:“古之县令,栽桑种麻;今之县令,锦上添花,吾不用妖服也。”将其退还。黎淳持身甚谨,持法益坚,不受私馈,临财不苟。在吏部为官时,有人请托,他总是笑着答应,却从不实行。闻人有玷缺,虽所甚爱,必加摧抑,不曲为庇。闻人有难,则尽全力帮助。其兄嫂早亡,遗孤皆年幼,黎淳将他们收养在自己身边,视如己出。山东副使董国器的妻子死了,而董在外未归,黎淳展省至临清,使携其柩以归。太常卿孟士亨卒,家贫不能归葬,黎淳便倡议诸乡人出钱出物为其办理丧事。乡吏邓禄曾私下委托黎淳为其寄存银子数十两。邓禄死后,黎淳一直为他保存着这些钱,直到邓禄的儿子长大,如数奉还。黎淳长年居住在黄洋渡,为防水患,黎淳捐资筑堤四十丈,为民称颂。纵观其一生仍不失古大臣之风。黎淳任吏部左侍郎时,量才选官,不徇私情,受请托。虽至爱亲朋,从不假以辞色。对于卖官鬻、徇私用人事件,他深恶痛绝,吏部一时弊绝风清。他在南京任工部尚书时,有华容人任江苏华亭县令,将当地特产云布一裹送黎淳,他当时并不开拆包裹,即挥笔在封裹上写道:“昔之县令,栽桑种麻;今之县令,锦上添花。”原封退回。华容人谢文献任江苏宜兴县令,犯受贿罪,被拘捕追脏甚急,托黎出面求情。黎淳义正严辞道:“县令受贿,正该追赃问罪,我岂可为贪官求免?”决然予以拒绝。他在左庶子任内,曾一度担任顺天(北京)甲午科(1474)主考。考完第一场,他看一份优秀试卷,拟选为第一。后看到这位应考试者的二场、三场试卷,竟与第一场大不相称,经严格追查,原来是誊卷人舞弊换了他人的试卷。黎淳当即严办当事人,杜绝考场弊端,榜出,原来那份优秀试卷是名士马中锡的,幸得黎淳刚正,才未被他人侵没。

黎淳治家严谨,作大官30余年,从不为子孙谋求地位和产业。儿子民安在外塾读书时,某县吏送一把福建产的珍贵扇子。黎淳查知,竟叫该县吏自来领走扇子。儿子民表、民牧都是进士出身,民表为广西布政使,民牧为江西南康知府,但诸孙布衣蔬食,无所优厚。民表历任户部四川司主事、山西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等官职30多年,囊无余钱。因耿直刚介,不阿附权要,故放官都在边远地区,最后身死逆旅。其后人被称为“清白吏子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家训大凡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却让人受益匪浅。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

状元黎淳的第25代传人黎光和,1950年生,17岁入党,1984年至今任华容县万庾镇黄山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当选为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13年,当选为湖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华容县人大常委会常委、湖南省“十佳拥警模范”,历届华容县人大代表,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温家宝曾多次接待他。他是华容县杨黎氏家族的公仆和表率,他始终把华容县杨黎氏的家训“绳其祖武惟耕读,贻厥孙谋是勤俭”作为传家治家的宗旨,把祖先黎淳廉洁奉公、为民办事、严谨治家的优良传统作为楷模。

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黎光和注重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让家里多一份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画画图、下下棋、吹笛抚琴,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他注重穿戴整洁、举止文雅、勤俭节约、礼貌待人等,他的言行无不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直接影响着他们优良习惯的形成;他一直注重用格言“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敦行致远,吃亏是福。”“家和万事兴”等等来教育子女。他对子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做老实人,做诚信人,做善良人;诚实守信,开明勤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谨言慎行,宽厚忍让,勤恳做事;学会放弃,懂得珍惜;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与己求进,不与人争强讲狠,不占人便宜,不损人害人;低调做人,平淡度日;勤俭节约,靠劳动吃饭…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一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优良传统,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是成长的基石, 良好的家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好家风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并且会影响到邻里和社会。黎氏家风造就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和业界精英。杨黎子孙在华容始终都是政界商界的佼佼者,在黎光和经年累月的教育和培养下,他的四个子女都很优秀,没有一个在父亲的光环下工作,在岗位上人人都是模范和先进个人。儿子黎安华、黎安龙、黎浩及儿媳都成了单位骨干和领导。黎安华在华容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黎安龙在华容县人社局医保中心任党支部书记;黎洁(女)在华容县自来水厂工作;黎浩在华容县检察院任副检察长。状元后代,文化沃土。 良好的人文环境,培育出代代文豪。黎光和的孙女小才女黎阳(邦),今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县一中。她勤奋好学,活泼开朗,出口成章。每次参加作文竞赛,必获大奖,是黎家未来的“女状元”。黎光和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让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把状元家风、状元文化和状元精神在家里一代代传承……

黎光和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他在省人大会上提出了由于资金短缺农村机械化耕种难以推行的问题,时任省委书记的周强专门为他提出的宝贵意见做出了批示,省财政厅出台了《湖南省2009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方案》。

改革开放之初,黄山村是一个交通闭塞、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渠道单一的“老大难村”,领导们谈发展不知从何入手,乡亲们说致富不知富从何来。危难时刻,经过全民公投,黎光和一致被推选为黄山村党支部书记。从那一刻起,他成了全村人的希望。置身“贫困村,”他决定带领老百姓超越贫困线。刚走马上任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要致富,先修路。”于是,他四面奔波,到处筹资,先后对全村进行了水泥道路网格化,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接着,他又邀请专家对黄山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组织村两委入户走访调查,深入了解村民实际需求,并带领村里的优秀青年到沿海地区考察项目、学习先进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回来后再利用村里的有利资源,确定全村项目的发展方向。考察期间,他睡低价招待所和火车站候车室,吃冷馒头喝白开水,风餐露宿,为村里节的每一分钱;创业期间,他多少个夜晚在工地上 忙碌得通宵达旦,亲自指挥亲自动手参加建设。

一分辛勤一分收获,付出就有回报。黎光和担任黄山村党支部书记30余年,他带领群众大胆致富,先后创办了黄山村荞麦豆筋厂等18家村办企业,开办了湘鄂边经贸小区,组织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用此生心血将一个落后村建设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

黎光和用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办村办企业,保卫湘鄂边界平安当协警,大刀阔斧建设新农村的先进事迹在中央、地方等多加媒体和报刊杂志上披露、发表和转载。作为一名村书记,他时刻想的是村里的发展。他在村干部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

:每一位村干部都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你坐在现在的位置上,就是要当人民的公仆,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 宗旨,肩扛责任,把村民们美好的向往作为自已的奋斗目标,把自己的根深扎入人民的土壤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为村民谋福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默默奉献、履职尽责,在他的带领下,荞麦豆筋之乡的黄山村,一条条机械公路向田间延伸,完成组级机耕路硬化,村道有路灯,村民幸福安康。让邻村的村民都羡慕黄山村,敬佩黎光和。看着村里宽敞的水泥路、别具风格的欧式建筑、一排排规划整齐的厂房和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的豪车,村民们逢人就夸黎光和书记领导有方本事大。他所有的付出与艰辛,都映衬在老百姓的笑容里。

黎光和紧跟时代步伐,在全国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响应中央的改革号召,在工业园区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实行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在农田上也调整种植结构,从传统种植向高产能经济作物转变。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用30年的汗水“赚得”了百姓的信任,用30年的行动“践行”着党的宗旨,用30年的光阴带领村民“耕耘”着致富的田野。

黎光和,一位状元后裔,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他用自己讲究道德、崇尚知识、热爱劳动、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的行动言传身教,让黎氏家族的家训家风和状元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摘自:湖南写作微刊  作者:黎孝民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