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太平行政村 黎屋村
2020-05-20 12:04:20 来源:黎少转 审核:广东信宜黎耀龙 打印 转发 字号:T
黎屋村外貌全景图(许明辉摄于2018年10月)
黎屋村,曾用名白竹山,内分上黎村,沿用白竹山;还有下黎村,别名坑坝村,位于太平镇东北面,距镇政府约1.2千米。该村始建于宋朝宋仁宗年间,黎姓祖先从广东怀集县文浪迁移到此地定居形成村落。村中仅黎氏一姓家族居住而取名黎屋村。相邻的村有:东隔东升河与蓝屋村相望,南至远安一街公路,西至太平街三和村(旧称北闸)、大庙村,北邻冷水坑村。该村坐落在南岭余脉山区丘陵盆地,林木葱郁,风景秀丽,主要的山岭有墩头顶,东升白沙河在村的东面自北向南缓缓流过。
风景秀丽的黎屋村上黎村(成文锋摄于2016年8月)
宋、元朝代属阳山编户。明嘉靖元年(1522年)归属通儒乡三蒲洞行政村。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属大塘黄柏迳。清末属七拱司管辖。1914年始建制太平区,属东升乡。1928年改称太平乡,属三区太平乡太平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仍属三区太平乡太平约。1952年设第八区,属太平区东升乡。1957年12月,撤区并乡,属太平乡东升行政村。1958年9月,属七拱公社东升大队。1958年11月阳山并入连阳各族自治县。1959年10月,太平公社从七拱公社分出,属太平公社东升大队。1960年10月恢复阳山县仍属太平公社东升大队。1970年属太平公社三和大队。1983年11月,撤社改区,称太平区,属三和乡。1984年三和乡并入太平乡,黎屋村属太平区太平乡。1989年撤区建镇,三和从太平村分开,属三和管理区。2005年三和并入太平行政村,属太平镇太平行政村。
宋朝年间,黎姓祖先从江苏南京珠玑巷迁移到广东怀集县文浪,南宋宋仁宗年间再从广东怀集县文浪迁移到此定居形成村落。
该村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是以种植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为主,兼养禽畜为辅。改革开放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经营生意或承包工程等工资性等收入。
该村的主要矿产资源是铜、铁,森林资源有10公顷,水田10.67公顷,旱地6.67公顷,鱼塘2.3公顷。水稻年亩产约850公斤,鱼塘主要养殖四大家鱼,年亩产值4000元。节庆食品有鸡鸭鱼、糯米糍。
该村1959年末开始通电,九十年代初通电话,同年由村自筹资金通上自来水,2008年部分村道和巷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0年通互联网。省道S260线以及太平街至三和洞村道是黎屋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交通比较便利。
黎屋村传统民居(成文锋摄于2016年8月)
传统民居为缩回式广府民居,系三合土舂墙脚上砌泥砖的瓦屋,现存二十多座,这些传统民居多为20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有16间至今保存较完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村民的经济生活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村中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自建的楼房都一年比一年多,质量越来越好,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比较多的人奔上了小康水平,原来的瓦房已多用作堆放杂物或圈养家禽。
上黎村黎氏家风牌坊(成文锋摄于2016年)
下黎村“逹广居”(成文锋摄于2016年)
村中其他传统建筑有黎氏牌坊,始建于2007年,“黎氏家风”四字刻于牌坊之上,左边楹联石刻“羣分京兆振翰山”,右边楹联石刻“系统蠋融光玉蝶”,“黎氏家风”四字及楹联由原广州市长黎子流先生手书。再有“达广居”门楼,始建于1949年,1961年重修,2015年,以始祖黎达广重新修建,门头上书:“逹廣居”,左边楹联曰:“壩满江河聚玉龍”,右边楹联曰:“坑明水曲藏金鲤”。
黎屋村下黎宗祠(沈天才摄于2018年)
现存宗祠2座。白竹山(上黎)黎氏宗祠,始建于1959年,现计划重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供奉黎门历代先祖。下黎黎氏宗祠始建于1959年,重修于1996年,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两座宗祠古色古香,各有特色。
该村春节举行舞狮庆祝活动,清明节举行全村族人集体祭祖的习俗,每逢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清明、中秋)都到祠堂祭祖和到伯公坛祭神。特别春分清明祭祖是村中较为规模的宗族祭祀活动,每年春分当天,凡三保公分支外地的宗亲,均于当天上午聚集于七拱白虎迳三保公墓地前进行拜祭,仪式隆重,先由白竹山后裔组成的筹委会进行拜祭,再由分支族人奉上祭品,按顺序到墓前进行叩拜,拜祭完毕后又宣读祭文,让大家了解白竹山的历史、了解三保公的事迹,十二时鸣放鞭炮。春节也是该村最热闹,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村中由族老领着醒狮队到各家各户拜年,为村民祈福;随后鸣放鞭炮整个过程兴高采烈、热闹非凡。还有是大年正月初七举行“出灯”仪式,家中新添男丁者均要“出灯”,宴请亲朋好友,其程序是:新添丁者均为“灯头”,村长族老领着醒狮队敲锣打鼓到“灯头”家将新生男丁接到“灯棚”,拜祖先,放鞭炮,接受族人及亲朋好友的祝福,然后由“灯头”请兄弟族人到祠堂聚餐庆贺,而亲戚朋友则到各“灯头”家中聚餐,欢聚一堂。
村中嫁娶、丧葬仍以传统风俗为主。如传统婚嫁习俗仍保留古制“六礼”即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等礼俗,不论迎娶或送嫁,每家都会派人参与,合村欢乐。以及新生小孩摆满月酒,也有为孩子做“周岁”或“百日”的习俗。在丧葬,至今仍保留着“父死众人丧”的习俗,其丧葬风俗庄严繁杂,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火葬,但其程序仍包括举丧、入殓、成服、送葬、葬法、做佛事等。
该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期,白竹山人丁兴旺,人口众多,到了明末清初,该地发生瘟疫,黎氏族人伤亡严重,为躲避瘟疫,不少人被逼迁离太平白竹山(即现黎屋村),到广东省市周边居住,据不完全统计,外迁各地开枝散叶总人数高达六、七万人。
民间还有“先有白竹山,后又太平圩”的传说。意思是说来太平开基的姓氏中,白竹山(黎屋)黎氏是最早的。建国前,太平圩地税均由白竹山黎屋征收,一年征收三圩,用于拜祭黎氏三保公。
主要历史事件,2014年的“5月23日”遭遇一场罕见特大暴雨,淹没了全村农田,村庄受浸,三天损失惨重,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组织村民抗洪救灾。
摘自:黎氏三保公后裔宗亲网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