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头拾遗 | 耕读传家,兰桂腾芳

2020-05-09 03:15:10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仑头村有三条横街(南约、中约、北约大街),十道纵巷。这个占地面积并不算大的地方却拥有多个家塾与书室,据说当年村里有“叶山书室”、“会堂书室”、“怀川书室”、“果轩书塾”等等。可见,仑头村文化氛围浓郁,读书风气盛极一时。

前文曾提到,仑头黎氏以“明德重教”作为安家创业的古训,有“半耕半读,能知能行”之说。村里很多家庭不论贫富,都会把子弟送进学堂,一般是上午学习,下午耕作。

遗憾的是,如今“叶山书室”、“会堂书室”、“怀川书室”等只余残缺空壳,而保存比较完整的“月江黎公书室”听说是纪念黎氏五世祖的分支祠堂,并非是典型意义上的书室。果轩书塾是仑头村仅剩的一个家塾,据说这个家塾建于清代,为传统的两进院式建筑,正门石额有“果轩家塾”四字。

IMG_3616(20200509-150052).JPG

图一:果轩家塾

沧桑的书塾像是沉淀了的历史故事,

昔日孩童的琅琅读书声言犹在耳。

在果轩书塾后面的巷子往里进去便是被称为“举人公”,后又考中进士的黎崇基旧宅。

黎崇基系仑头黎氏十七世子孙,道光十五年考中举人,道光十八年又考中进士,先后历任邱北县知县、云南丽江县知县、晋宁州知州,归授雷州府教授。

知县:即“县令”,一县的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教授:负责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IMG_3617(20200509-150052).JPG

道光十五年,

黎崇基中举。

IMG_3618(20200509-150053).JPG

道光十八年,黎崇基上京赶考,

一举通过会试、殿试,赐“进士出身”。

科举小知识: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即我们熟知的“秀才”,才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样”,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有乡间传闻说黎崇基幼时家贫,从18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在现广州北京路码头乘船上京赴考时,看到陈李济的蜡丸广告,将“蜡丸”误读成“蜡九”(与粤语“腊狗”同音),被同行的人耻笑并劝其放弃考试,黎崇基回家后发奋努力,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转变。

IMG_3619(20200509-150053).JPG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

但村民黎冠伦认为黎崇基应该是出身于诗礼之家,因为其兄长黎福基也是秀才,其弟黎康基也入读国子监。因此,他认为另一则传闻更可靠。

据说,黎崇基幼年不好学,家人让其在家帮忙耕作。某天,黎崇基到官山墟卖芋头时,因学识受限,连卖芋头用的杆秤也被骗走。受这件事的刺激,黎崇基回家后不懈努力,发奋读书,最终金榜题名。

黎崇基大概是个爱好文墨的人,林则徐在《甄别昏庸及不称职各员分别革职勒休改教折》称其“文理尚优”。《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收录的字条,“黎崇基,清代书法家。广州番禺(今广州)人,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进士。善书。”

黎崇基在临近不少地方留下了自己的墨宝,比如番禺小谷围练溪村华帝古庙内的《重修文阁碑记》就出自黎崇基之手,而由简淑琳撰、黎崇基书的位于黄埔区长洲岛深井村凌廷飏墓前的凌府墓志碑被认为是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听说村中北约三巷、四巷现保留几座“进士居”,先祖为进士黎崇基。但小e到访时,发现古屋大门紧锁。

IMG_3620(20200509-150053).JPG

北约三巷7号的进士府第镬耳青砖民居。

IMG_3621(20200509-150053).JPG

中约六巷5号

据记载,在北约三巷5号东边有一“进士井”,井水清澈可饮,当村中自来水停水时,全村都来这口井提水,井泉充沛,水质清澈。不过此井貌似已不复存在了。

从族谱记载可看出清代黎氏人才辈出,考取功名者甚众:进士1人,魁登仕郎9人,军功五品,六品4人,武举人9人,入读国子监32人。

注:国子监——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有人说国子监的行政长官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兼最高学府的校长。

在国子监里入读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或从全国各地秀才、举人中选拔的正途监生,至此作进一步深造;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还有一部分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暹罗、交趾(古代越南)等。

先人昔日的逸闻野史留为后人津津乐道,村里曾经的辉煌诗篇虽只剩几砖几瓦作为存照,但先人的风流余韵依然芳馨,耕读传家的传统依然在延续,村里有好些老人家虽一生务农,却有“诗和远方”。

IMG_3622(20200509-150053).JPG

仑头公园前的牌坊

仑头村不仅有书香气息的一面,也有血性彪悍的一面。下期,小e将为你讲述:烽火岁月里,仑头的那些事。

出自:微社区e家通水乡官洲   郭婉华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