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沙滩
2020-04-11 10:05:12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己亥年九月,地呈金黄,山有深绿。在此时节,走在沙滩的路上,脚步微醺。当然,不仅是它宜人的乡村原生态风貌,还有新时代向前递进的步履。在它的表象里,作为乡村长大的我,触角总想探进它被表象掩盖了的东西里面去。可这想法,又岂是打马而过的人能够深解的。
此沙滩不是海边的那个沙滩,它是一个村落。它没有绵软的细沙,也没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海平面。但它确是沙滩,一个在乐安江江畔有半里路长的洲域。后在这里安居的人以此为地名,似乎冥冥中有一种指代。过往的岁月与日子,都如这沙粒一样,浮走的是烟云,沉下来的是故事,是人文。这看似很土气的名字,似乎与文化去之甚远,可在散落的农家烟火里,它不容置疑地给了时代一段不可忽视的历史,编织着每一个章节。
还没走进沙滩,一句“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的话就灌耳而来。我在想,这是不是如今的人为了文旅宣传的需要,弄出来的噱头呢?当我一脚踏进黎庶昌故居时,沙滩文化的形成如一张网一样罩了下来。每向前走一步,它的线条就清晰一步,处处脉络回环。
在黎庶昌故居的墙上,我看到黎氏在沙滩定居的始祖黎朝邦留下的家训:“载月著犁锄,栉淋风露雨,嗟彼膝前人,相看默相依,诗书旧生涯,功名行潦水,呜呼金石言,世世宜循轨。”从这家训里,我们可以观望和揣摩出当时黎朝邦的胸襟与行世。这也难怪,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黎氏族人仍不忘循轨而行,耕读齐身。
沙滩一个小小的村落,能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可与“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河洛文化”等地域文化相媲美,让我想到树大由根。它不是空中楼阁。这与黎朝邦的耕读思想分不开。作为明万历进士,在为官过后,洞悉立身之本、为人之根,实属大乘。经过世世代代的遵循与延续,枝繁叶茂到极致时,必会花开及顶。于是乎在沙滩出现黎庶昌、莫友芝、郑珍等一批可以影响后世的文人官尊,自是水到渠成。
面对如我的小山村一样的村庄,我与同行的著名散文作家吴佳骏说,“看嘛,同样是小山村,这里穿着文化的金缕,撑着著书立说的华盖,而我们那里却只识日复一日地耕种和认命的衰老。”在我说这话时,黎氏的唱诗声响了起来。地道的农家院子,地道的耕种人,黄黑的皮肤里,散发出阵阵诗书的味道。门口贴着的对联“灯下谈心评李杜,窗前走笔学苏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要事还是读书”“但使诗书承世业,敢期腾达振衰门”似乎在对我们说着些什么。
禹门寺离沙滩村落一里左右,是古色古香的寺庙,如今有些破败。想当时,此处曾是黎氏私塾开设之地。透过破败的庙宇,我仿佛看到了黎庶昌、莫友芝、郑珍在里面勤学的模样——读圣贤书时的摇头晃脑,翻阅古籍时的沉思冥想。我在想,黎氏先人为什么会将私塾设立此处。是不是昭示着黎氏先人们育人的独特方法?求学与问道,修行与做人,在他们心里,应该是缺一不可的。
在禹门寺的拐角处,作家冉正万适时从一颗苍苍古柏的树根处揪下一丝木屑,让我闻。我闻到从古柏身上带来的香,清纯而浓郁,沁入心脾。这种香,仿佛禹门寺里的梵音,我不惑之年的烟火气瞬间沉潜了下来。这古柏身上的体温,历经数百年,见证的不只是日月的行走,它也见证了黎氏对沙滩文化做出的贡献和努力。这一丝古柏树木屑,犹如我刚刚品味到的沙滩文化之表;它的香里,浸润着沙滩文化之肌。
人说宋时眉山的“苏门三父子”是为佳话,然黎氏世代的传承呢?我沿着乐安江缓步向前,然后在一个可以走近它的地方停下来,将手伸进清澈幽凉的水里,屏住呼吸,我想听听江水给我细细地讲述一下黎氏的故事。其代代多有子弟摄取功名,抑或教书育人,抑或著作等身而传世。《孟子.离娄章句下》里有这样一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我不晓得,在他知道沙滩文化现象过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是不是要修改一下这句话呢?
沙滩文化在黎庶昌、莫友芝、郑珍三个互为姻亲、互为同窗好友的努力下,推向高峰,在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涉猎之广、视野之宽,让人不得不佩服,一个同样的凡胎肉体所蕴藏的力量,有气蕴山河之势。除开为官之道,在文学、农学、地理学、医学、教育、科技、医药、金石、书画、经学等领域影响何等深远。古时有曾国藩、梁启超、张之洞、吴汝纶等,当代有胡先骕、章士钊、钱穆、钱钟书、白敦仁等众多名家对沙滩文化做出高度评价。难怪沙滩文化的成就会被收入多种国家级工具书和学者条目。说它是华夏文化第一村,那是实至名归。
在拜谒郑珍、莫友芝与黎庶昌墓时,我也围绕黎庶昌的外交、散文之路逛了一圈;围绕莫友芝的金石学、目录版本学、书法家之路逛了一圈;围绕郑珍的治经学、小学、诗书画之路逛了一圈。他们形成的路径,刚好惠及沙滩的左邻右舍。起伏的山,绵延的河,错落的村庄,在我眼里不动声色,散发出无声胜有声的磁场,却又好似有无尽的自豪感,时刻准备言说。我想,就算是走马观花,也是今生最美好的一次“走马”了。
放眼望去,沿着乐安江修建的步道、跑道、机动车道,昭示着沙滩正在与新时代接轨。“农博馆”的建设,好似有意将耕读的节奏集中收纳,给人不以偏概全的视角。在新时代的步伐里,有一些东西在慢慢消逝;有一些东西在自然规律里被替代;有一些东西坚守着曾经的福祉。不管沙滩有型的骨架怎么变,我相信,它激荡着的精神,给历史构建的文化堡垒是无法消融的。就如黎氏子孙与弟子,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从政问道里,将沙滩的眼光布散在文化的山峰之巅,不仅仅是他们立身的那个朝代,而是经大浪淘沙过后的沙滩,在如今的阳光照射下,生辉耀眼。
摘自:君子于役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