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自古文风惇厚,文脉长续,且看科甲名门——阆中黎氏

2020-04-09 08:06:27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子龙       打印  转发  字号:T

阆中之所以文风惇厚,文脉长续,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和民间有注重培育风脉、弘扬文教的传统,造就了许多诗书传家、薪火不绝的书香门第,形成了以文章道德影响社会的名门望族。

汉代谯玄、谯瑛父子,以文才秀美,不仕伪朝而名满天下。唐代尹枢、尹极兄弟,相继于古稀之年得中金榜状头,被世人敬称“梧桐双凤”。与尹极同榜登第的阆中人张环,兄弟七人,并举进士,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赞其“科名之盛,甲于天下”。

宋代陈省华之子尧叟、尧佐、尧咨兄弟,三进士两状元,昆仲两人先后为相,与其父“四人同朝”,“阆中三陈”之名,誉盈海天,北宋时其影响不在“眉山三苏”之下。

明朝阆中籍翰林进士任仪,其长子任维贤又中进士,另两子希贤、企贤为举人,川北道杨瞻在古城街巷中,竖起褒扬任仪的“经元翰林”、“豸绣进士”,表彰维贤、希贤兄弟的“双凤”,赞誉维贤(刑部士郎总制陕西湖广各省)的“中州方岳”,称父子四人的“父子联芳”、“聚星继耀”等六座牌坊。

有清一代,阆中可圈可点的书香门第更多。笔者曾在《名门王氏与锦屏书院》一文中,细述过出了一进士、五举人、四贡生、七秀才,其中两位曾任锦屏书院山长的王家,本文将再讲述出过三进士、九举人、十一贡生,也与锦屏书院结缘很深的黎氏一家。

1

阆中古城学道街一号,挂有“黎宅”匾额和“千金一刻,春原无价;二尹三陈,德必有邻”对联的那一套古院,便是清代科甲名门黎氏的祖屋。

t0156576bdbb16676be.webp.jpg

据《黎氏家谱》载,黎氏入川先祖黎元恭,明末由陕西庆阳知府升任川北道,逐居阆中。当时正值明末战乱,“李自成遣马科于甲申年(1644)七月入四川,掠保宁等处”(李天根《爝火录》卷五),黎道台殉职于苍溪战场。

其子黎尧天在战乱中卖ト为生,定居于阆。次子黎祖寿为进士,后迁回祖居地江西。三世黎骞为康熙十八年(1679)已未科进士。居阆的四世黎瑛为乾隆间举人。五世黎原豫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举人。

六世黎献(号芹野)先为恩贡生,后为道光元年(1821)辛巳科举人。其弟黎怀先为拔贡,后于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考中举人。三弟黎靖先为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拔贡,后于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四川举人第一,即乡试解元,为阆中历史上四位解元之一,后又高中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进士。

七世黎基德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科举人,黎成德为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29)举人,黎昭德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酉科举人,黎新德为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拔轻贡,黎敏德、黎崇德亦为道光间贡生。

黎献的女婿金玉麟居于黎家,为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举人,继于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高中进士。八世黎观美,九世黎有廉、黎有度,十世黎之彦等均为贡生。

2

《阆中县志》对黎道台之五世孙黎原豫相关的记载较详。黎原豫,字章乘。其父黎瑛,在原豫幼年时就去世了,其母刘氏还年轻,守节不嫁,一心操持家计,教育儿子读书。所以,原豫特别孝敬母亲,人称至孝。读书特别刻苦,才智过人,二十岁考中举人。

他年少时应试,题为“秦始皇徙豪杰于关中”,其结句云:“项羽刘邦皆在楚,刚刚失却两英雄”。试官大为赞赏,人们争相传诵。他赴京参加礼部会试,未考中,便归家待奉母亲,不再以仕途为念。母亲去世,黎原豫痛不欲生。安葬母亲后,守墓月余,悲泣不已。一天傍晚,伤心至极,竟投嘉陵江自殁。过了一天,尸体浮出水面,身上穿的“斩衰”(衰通缞,读cui,古代父母去世后守孝所穿的孝服)尤为显眼,引人注目。当时的阆中知县丁校旌表其门,誉为大孝。

原豫辞世后,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他的夫人是举人刘承莆之女。刘夫人与她婆婆刘老夫人一样,历尽艰辛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再苦也要教子读书,对三个儿子“督课甚严“。最大的儿子黎献在原豫辞世时才十四岁,在刘夫人教导下读书特别用功,后来通过层层考试,考中秀才,由“生”而为“恩贡”。

为帮助母亲、扶持两个弟弟,黎献开办私塾授徒,同时也教弟弟读书。在母子俩精心培育下,二弟黎怀辛酉科中举,三弟黎靖庚午科中举且为乡试头名解元,庚辰科更高中进士。

黎献执教有方,声名大著,于道光元年(1821)举为孝方正(举人),聘为锦屏书院山长(院长),自四世黎瑛算起,五世黎原豫和他的三个儿子,祖孙五人在两代刘氏婆媳的督导之下,全都登科中举,六世最小的黎靖不仅举人第一,又于十年后金殿唱名。于是黎家成为驰誉乡里的书香门第。《县志》说:“门弟子之盛,一时无两”。

黎家到第七世诸子,更是科甲如林。黎献的长子敏德考为贡生,著有《史学管窥》二十四卷。黎怀长子基德、次子成德先后中举做官。黎靖长子慎德考中按贡,为候补县丞,后署理郧房、竹溪等县。次子崇德为岁贡生,五子昭德考中举人,六子新德为拔贡。一代十二弟兄,有三举人四贡生,其余黎容德等为秀才。叔伯弟兄多有功名,形成了嘉庆、道光年间黎氏光耀门帽的第二次高潮。

t0106ae510fc356e40c.webp.jpg

这次高的顶峰,应该是黎献的女婿金玉麟高中进土。他不是寻常的女婿,黎献视之如子,令居于身边。

金玉麟(1808-1863),字石船,号素臣。原辽宁锦州。清嘉庆、道光间,其父为维州(今四川松潘一带)守将,在戊边战役中阵亡。随父入蜀的金玉麟自此孤苦飘零,道光四年(1824),十六岁的金玉麟流落到阆中,饥寒之中被锦屏书院山长黎献发现,收留于家中,供养读书,成为其得意门生。成年后,招为女婚。

玉麟刻苦攻读,24岁中举,30岁中进士。先授官兵部主事,兼上谕处行走(相当于皇宫秘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陕西乡试同考官,武会试同考官。后继任陕西定边、澄城、渭南知县,升任宁羌州知州。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起义军一部攻陷宁羌,玉麟自杀殉职。时年五十五岁。

太平军在其棺木上贴纸大书:“此好官也,该士民应将其灵柩好为照护,妥送回籍”。金玉麟著有《二瓦砚斋诗钞》十卷,小楷一丝不苟,录诗1141首,附《引商集》词46首,是已知写作最丰的阆中籍诗人。金玉麟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黎家,与七世兄弟一起勉励攻读,后更成为黎家的一员。他在同辈中赢得最高的功名,不啻是为这个书香门第锦上添花。金玉麟从秀才考到进士,又当过几任考官,其经历在丰富的诗作中多有反映,相关科举的多首诗作,是研究古代科举的重要史料。

黎家七世以后,仍有八世黎观美为优贡、九世察有度为恩贡、黎有廉为拔贡、十世黎之彦为拔贡。

黎氏为官者的政绩,史料中鲜见记录。黎靖授贵州察平知府。《阆中县志》有黎靖之子黎新德的简要记载:“黎新德字鼎三,咸丰时任云南东川知府,行政治民,恩威兼著。时云南回民起事,与同城参将杨某有相通情面。新德闻知消息,欲发其奸谋,未及设施,为杨所戕”。可惜这位“恩威兼著”的知府,还没有来得及揭发杨参将的奸谋,就被杨杀害了,读《家谱》中“被害殉职”一句,不禁扼腕叹息。

九世恩贡生黎有度,清末在阆中县衙任职,常到桓候祠东侧南雅的小院中品茶议事,此院取名曰“聊园”。园门有石刻对联曰:“抔土郁葱茏,笑遗臭曹瞒,邺下几曾留疑冢;名园饶花竹,俨瓣香召伯,巴人犹自爱甘棠。——光绪乙酉(1885年)冬月黎有度立。“这副对联以周朝初期著名的贤相召伯比拟“虎臣良牧”张飞,用“甘棠”颂扬桓候治理巴西之德政,工对精妙,法书上乘,至今保存较好。聊园在2008年扩建桓候祠时已纳入祠之侧院,但原门作为遗迹保留,对联字迹仍清晰可辨。

十世拔贡黎之彦任甘肃渭源知县。渭源名胜“霸陵桥”,原为明洪武元年修建,后荒颓不堪。是黎之彦在民国八年(1919)知县任上们议并主持,使这座别称“屋桥”(桥上有屋宇)的古迹修复如初,至今保存完好,是甘肃的胜景,渭源的“名片”。渭源人没有忘记当年黎知县的功绩,在桥的介绍文字中写有黎之彦的名字。

3

出自书香门第的读书人,大都对家乡人文,识见甚多,爱家爱祖国的情结,特别执着。黎家最后一位有科举功名的人物、清末拔贡黎之彦,便是典型的一例。黎之彦(1883-1961),字子俊,号锦屏山人。1909年宣统皇帝登基时,对四年前废科举后地方上遗留下来的大批俊才宿彦,来了一次“特恩”的最后选拔,阆中有黎之彦和笔者的祖父刘泉祚二人,考中“拔贡”,他们便乘上“末班车”,有了最后的功名。

t01ecd67901755f3b0e.webp.jpg

黎之彦

经入京廷试,之彦先生授任甘肃谓源知县,祖父授任陕西直隶州州判,两人直到解放后还有书信往来。民国时期,之彦先生任过临潭县知事。“九.一八”事变后,升任宁夏省政府秘书主任。1935年由宁夏派赴北平慰问长城战役将土,恰逢“七七事变”,归路阻断,遂留居于北平。在日本人统治下,他蛰居不出,拒受伪职,后到北平艺专工作。其间写有大量爱国的诗文。

1940年,以家乡阆中的嘉陵山水为题材,与好友国画名家许翔皆联手,制成《嘉陵江山图》,以书画求友人诗文题赠,共寄思乡爱国之情,逐渐形成诸多爱国名人题写的诗书画十米长卷。抗战胜利时将长卷展出,引起轰动,《申报》曾有报道。后来,黎之彦先生又以阆中名山为素材,撰《锦屏山房记》及多首吟诵家乡的诗篇。《锦屏山房记》由其夫人书画家樊瑞贞女史书写、著名诗人画家范禹勤先生作画,制成《锦屏山房图》长卷,以诗文求名人书画,形成了《嘉陵江山图》长卷的姊妹卷。

新中国成立后,之彦先生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文史研究馆任职,两长卷又增加文化艺术界世交好友题赠,齐自石、徐悲鸿、廖静文、沈炳儒、王青芳、李苦禅、吴作人、萧淑芳、陆鸿年等当代书画大家都题句作画,使两幅长卷成为见证历史、融合爱国情怀与文化艺术、萃集大家墨宝的旷世杰作。由于家风熏陶,黎之彦先生的子孙不仅诗书画代有传人,常有佳作名世,而且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千辛万苦将两幅长卷保存至今。

t01b58a9560d5916f11.webp.jpg

嘉陵江山图

t01c56be7364931e90c.webp.jpg

锦屏山房记

三百年风雨沧桑,间中黎氏诗书传家,爱国爱乡之衷情笃志,令人感佩。2006年秋,笔者趁出差机会,随驻京办事处何汝刚主任,到北京东十四条平房古巷中拜望黎之彦之子、经常以诗词书法与家乡同道联系的黎用恩老人。

走进黎家大门,仿佛回到了阆中,院内门庭花木、窗雕书画,种种设置饶有阆中风韵。晚辈抱拳问好,老人高兴地拉着不松手,让我与何主任挨身坐下。老前辈情绪激动,话语喋喋,表示最大的心愿,是回一次家乡阆中。

当听清何主任凑近耳朵说“我来安排,一定成行”后,老人猛地抱住何,在其额上亲了一口,引得满堂大笑鼓掌。随后,老人的儿子中宏、中乐兄弟,让我们近距离观赏了几代人历经风风雨雨保存下来的两幅长卷,令人一饱眼福,叹为观止。

第二年春夏之交,由市政府驻京办的精心安排,九十六岁高龄的黎用恩老人,率中宏、中天、中乐三位公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阆中,将其父黎之彦先生创制和收藏的一些书籍文物及三代多幅诗书画作品,捐赠给阆中市博物馆收藏。

2008年,黎用恩老人辞世。他生前也用小楷书写过黎之彦先生的《锦屏山房记》,书法甚工。笔者在市委、政府打造“科举文化街区”时,参与做充实文化内涵的工作,在用恩先生小楷中精心集字,做成了黎宅大匾和门联。还在金玉麟亲笔诗稿中,集得“闾阎凤翥”和“白屋摊书,文章追老辈;丹墀载笔,科第显家声”一联,以彰显出街区深厚文化之一斑,为古城科举文化增添光彩的实证,也藉此纪念为阆中璀璨人文累积下百世功德的黎氏先祖和其他名门先贤。

2012年4月黎之彦之子黎中宏在阆中携《嘉陵江山图》和《锦屏山房图记》参加了央视《鉴宝》栏目,专家赞其为国宝,可以媲美元代《富春山居图》。画惊四座,一时在阆中引起轰动。

摘自:看点快报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