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红围的浴火与重生

2019-04-21 08:35:46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勇       打印  转发  字号:T

黎百松(1912-1989),今联和镇塘磅村人。民国17年(1928)到汕头《汕报》社当排字工人。当时革命处于低潮,但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接受组织安排,赴港任香港印务党支部书记。民国19年被港英当局递解出境,送回广州国民党监狱坐牢两年。出狱后,寻找党组织恢复了关系,继续斗争。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香港成立会争华侨回乡服务团时,任该团副团长。次年5月回到广宁后,兼任该团中共特支书记,参与会宁两县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工作。11月,任中共广宁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8年3月,任中共广宁县委委员兼农民部长。7、8月间,往粤北南雄参加省委举办的党干培训班学习,后调任南雄县委组织部长。不久又调到省委机关负责电台工作。民国31年,粤北省委遭到破坏,完成保护电台转移工作。民国34年,先后任广宁县委联络员、中共德庆、郁南县委书记、三罗总工委委员。民国37年,组织发动郁南武装起义。建国后,历任郁南县军管会副主任、肇庆地委委员、副部长,云浮县委书记、西江地委职工委书记,省总工会驻肇庆、江门、佛山等地办事处主任。1956年后调任省总工会部长、省海员工会副主席等职。1982年离休,1989年6月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7岁。

在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有一座红色的围楼,俗称“红围”。这里曾墙垣破败、杂草丛生,一派萧杀之气。然而,正是这座红围,在抗日烽火燃烧的1940年春至1941年春,这里却曾经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办公所在地。1945年,日军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红围几成废墟。2009年,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红围重新修建起来,让这一“红色祖家”以崭新的风貌展示于世人。

细雨霏霏的四月,我们又一次走近了红围。

这座用河卵石和青砖砌成的围楼,略显红色,在烟雨中巍然屹立……据始兴县史志办主任曾韶柱介绍,围楼是道光年间建的,以前叫“奠安围”,因用石灰、糯米、蜜糖浆砌的石墙,长年日晒雨淋、风雨侵蚀,墙体呈红色,就叫“红围”了。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道历史的长廊,倾听红围浴火与重生的故事……

安全起见:红围成了广东省委所在地

眼前是一种久远的景观:围楼略显破败,外面墙上长了很多绿色的藤类植物,围楼的墙厚1.2米左右,从唯一的入口走进去,里面空空的,地上和墙上都长有青草,围墙还有几处开裂。围楼中间有一个凹进去的大池,曾主任说,这里以前是个天井。围楼的底部约100多平方米,围的平面成长方形,面阔28米、进深36米,以前共有五层,有96间房子。

在曾主任的指引下,记者走到了红围原来的大门处。此大门现已封,隐约能看到一个类似牌坊的门,上面写着“奠安”两字,还刻有花、鸟等图案。在围楼外,大约距围楼3米处,记者看到一些断墙,约30厘米厚。曾主任说,那是外围墙,大约2.5米高。围楼外加围墙,坚固性可见一斑。围楼上有圆圆的枪眼和方形的窗口,围楼外不远处还有个地道口,地道口约长2.5米、宽1.3米、深8米。曾主任介绍说,附近还有个地下交通站,就是曾经的日新小学。

在档案馆里,我们翻阅了尘封的资料,一幕铁血色的历史硝烟扑面而来——

1938年10月,狼烟四起,弹痕遍地。日寇的铁蹄践踏广州,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仓皇北迁韶关。中共广东省委为了及时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团结全省各族人民争取抗日的胜利,也秘密地迁到韶关这一战时省会坚持地下活动。

由于国民党的特务横行,省委机关在韶关活动危机四伏,需要找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作为指挥基地。1939年冬,日寇入侵粤北前夕,中共省委机关从韶关迁到南雄;1940年春夏,省委在南雄开会后,便决定将省委机关迁到始兴。

为迎接省委机关迁到始兴,始兴党组织作了精心安排。省委机关最初设在始兴县城东门街与制牛皮厂为邻近的房子里,后迁到城东三公里的多俸堂村,最后迁到沈所镇沈北的红围里。

始兴居民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很多村庄都有围楼,以防匪防盗。红围是一座古老围楼,呈四方形,长、宽约25米,楼高五层,楼内有水井,围门有三道,外门是包铁皮的门,围墙很厚,是河卵石与石灰砂浆砌成,固若金汤。

在红围里,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工作人员住在四楼,电台设在五楼。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先住在多俸堂村,后住在离红围四公里的刘镇营德华小学附近的一个老太婆家里,后来也搬到红围里。

志同道合:假夫妻成了革命伴侣

在这座红围里,曾发生过许多英勇的壮举和感人故事,而由于革命工作牵手的黎百松和司徒明更是一时被传为佳话。

黎百松原是南雄县委组织部长,后调到粤北省委负责电台工作。他要求电台人员严守纪律,密码拆散隐藏好,电报底稿及时烧毁,器材用后随即隐藏,夜间工作不露灯光,保证了电台的安全,一年中收发电报100多次,而两次电台转移,他都机智闯过关。

电台原在南雄城宾阳门外一个小村,黎百松第一次到此即发现:因房子矮小,只能在树林中架天线工作,十分危险。他立即找南雄县委研究决定,将电台迁至条件较好的北山。不久,赖仰高在收报时,却几次发现敌台在侦察,黎百松决定改变电台联系时间,作好应付突变准备。经省委领导同意后,电台被迅速迁移到始兴红围里。第一次转移时,黎百松和赖仰高将电台收发机藏在两筐谷子里,挑到南雄城,改装在大皮箱内隐藏起来,没想到他们在旅馆分开住宿时,赖仰高被抓壮丁的抓走了,幸未暴露身份,黎百松立即利用关系营救。当天晚上,他们将发报机取出,装成衣物行李,挑着连夜奔向始兴。到达始兴城外时,被自卫队哨兵喝令停住。黎百松虽然内心紧张,但沉着冷静,泰然出示盖有始兴德华小学公章的教职员襟章,自卫队的人觉得没有辫子好抓,只好放行。

在省委电台工作的司徒明是一个年轻姑娘,为了党的工作,她与当时负责电台管理工作的黎百松同志以做生意为掩护,并假扮夫妻经常外出开展活动。在共同斗争中,他们俩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终于结成一对革命伴侣。

电台工作人员住四五楼,都配有家眷作掩护,机要译电员李汉、机务员李扬均取得德华小学教员身份;黎百松、赖仰高、欧家驹三人合伙“做买卖”,司徒明以老板娘身份坐镇;另外还有王英、梁林等同志。 

风云突变:电台几经历险转危为安

1942年5月,中共南方工委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郭潜带着特务到省委书记李大林家,将李全家逮捕,被逮捕的省委领导同志共7人,粤北省委遭到破坏。黎百松刚要去李家汇报工作,闻变后即转到东河坝据点,叫司徒明将情况告诉省委秘书长严仲,又急忙从韶关步行回始兴红围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同志接到省委机关被破坏的电报后指示:“停止活动,分散人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黎百松按省委领导指示,把电台从南雄转移到始兴初期,先把电台设在始兴县城光复堂药店。这是始兴地下党负责人陈培兴父亲陈大勋开的药店,他是始兴名中医,支持儿子陈培兴、陈培松参加革命,光复堂是地下党的重要交通站,电台在这里安全可靠。经过一段时间,省委电台才转到红围。

同年10月,始兴县委接到北江特委通知后,撤退一部分党员,留下的党员就地“三勤”(勤工作、勤学习、勤交友),实行个人联系。

黎百松离开始兴后,省委电台由省委政治交通员郭招贤保管,郭把电台和手枪交给刘镇营福音堂牧师凌德渊密藏。后来,始兴党组织为了确保省委电台安全,郭招贤又把电台交给始兴地下党负责人陈培兴,陈又交给吴新民、周健夫,把电台送到风度学校农场密藏。这里离县城六十多公里,群山环抱,是张发奎将军拨款办的学校,在这里教书的老师都是始兴地下党的精英,他们中有周健夫、陈培兴、郭招贤等,电台密藏此地绝对安全。

1944年春,广东省委通知始兴地下党负责人,把电台秘密送交省委。吴新民、周健夫把这个任务交给风度学校教师张艺,张艺与学校炊事员应昌雨夜赶路、翻山越岭、历尽难险,终于把电台送到翁源第二中学;与翁源地下党负责人廖衡接上头后,第二天又继续负责送到下一站。

省委电台在始兴党组织的精心保护下,密藏两年后,经始兴、翁源、英德交通线,经由林名勋同志交给中共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并安全地转交到广东省委手里。  

重建红围: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曾主任告诉记者,1940年底,中共广东省委在红围四楼召开了省委和各地特派员会议,研究将省委划分为粤南省委和粤北省委以及干部调动的问题,并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论政策》的文件。会议决定:张文彬调南方分局任组织部长,李大林为粤北省委书记,梁广为粤南省委书记。

1945年2月,始兴沦陷。日军两次侵入沈北村,地下党领导和村民孔昭平组织沈北村抗日自卫队奋力抵抗,打死日军3人,打伤多人。日军攻占沈北村后,在红围内奸淫掠夺,还打开大门,叫全部老百姓出来门口,跪下听他们发话。孔昭平坚决反抗,被日军刺死。随后,日军纵火烧围楼,大火烧了三日三夜,直到围内没有任何的物品残存。之后,红围一直没有人居住,便慢慢破败了。

建国后,始兴县一直注重保护沈所镇红围,将之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碑铭记。2008年底,为了发展红色旅游,让更多世人了解革命历史,始兴县委计划筹建一个省委机关旧址的纪念馆,使之与正在开发建设的铜钟寨景区形成经典旅游线路,并将相关情况汇报到省市有关部门,引起省市的高度重视。2009年初至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周镇宏,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徐少华,以及市委书记徐建华、市长郑振涛,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石保等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都先后前来视察,并派省文物专家组过来考证,专家认为红围意义重大,有修复的必要,并提出建议:一是修旧如旧,就是把红围重新修建起来;二是在红围旁边建一个陈列室。

目前,始兴县对“红围”的修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将于今年5月中旬完工,可望在7月1日前后正式对外开放。

不久,红围将以崭新的面目展现给世人。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