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掌故丛谈:南门黎氏与普润庵

2019-04-13 08:14:55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兴化城南多书香门第,大南门外的黎氏家族(祖籍广东番禺,明初迁兴)便是其一。明末的黎氏三兄弟齐名当时,老大黎希淳(字太冲)自幼博览群书,能下笔千言,是位在家礼佛的居士;老二黎体淳(字太淑)官居文华殿中书舍人,是一名优秀诗人;老三黎傚淳(字太臣)通晓诗文、音律,官浙江萧山县丞,因政绩卓著而被提拔为江西东乡县令。在黎氏三兄弟中,以老大黎希淳最为知名。

黎希淳是一位满腹才学的善士,家境十分富裕。明崇祯年间,兴化遭遇大水饥荒,乡村颗粒无收,漕粮无法按额交纳,百姓苦不堪言。黎希淳知悉后,与同乡朱尚卿、王绍卿等富户各捐米粮四百石,凑足额定的万石之数,解决了当时的民困。由于黎希淳德高望重,广行善事,他一生中曾五次被推举为乡饮大宾,深受乡民的信任与拥戴。黎希淳育有两子,长子黎炤,字昭远,善写文章,可惜英年早逝;次子黎曜,字驭远,高中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甲进士。黎曜性情敦厚,他认为很多人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考中而步入仕途,一旦做官后便不甘心两手空空而归。因此,他警醒自己要以西汉的朱邑为榜样,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仁义待民。然而黎曜抱负未展,在没有做上一名好官前就去世了。

明崇祯末,黎希淳自己出资,在大南门外南闸桥下建造了一座僧舍,取名“普润庵”,并邀请苏州太仓籍高僧石奇(法名“通云”)禅师来此居住。因为这座禅院是黎氏家族独资修建,因此又被称作“黎家庵”。

明崇祯十年(1637年)冬天,年已四十四岁的石奇禅师不惮舟车之劳,应黎希淳之请到达兴化普润庵。黎希淳好友——后来入阁拜相的吴甡和乞休家居的兵部左侍郎魏应嘉闻讯赶往拜谒,二人与石奇禅师相对良久,虽然未曾领悟到禅旨玄机,却倾倒于禅宗的门风高峻。从那年起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石奇禅师在普润庵整整闭关修行了三年,黎希淳奉茶奉饭,朝夕请教于座前。石奇禅师出关后,黎希淳、吴甡、魏应嘉率领众多信士敦请他上堂说法,在此之后,石奇禅师离开兴化去了浙江。数年之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宣告终结。

清顺治六年(1649年),石奇禅师应黎希淳的数次书信致邀,重返兴化普润庵,江淮之间仰慕禅师的信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庵前的河道里停满了各地来的船只,大家带着钱财、布帛和衣服鞋袜来供养石奇禅师,东西多到无处放置的地步。因为普润庵临河而建,地基经常受到河水的冲击,兴化城里的富户正商量凑钱加以护卫。因为佛籍《华严经》中有“善财五十三参”的典故,于是他们预备聚集五十三个人的善款做成这件好事。石奇禅师得知后,就主动把百姓供养他的财物全数捐出来,用以增高普润庵的地基。到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石奇禅师游方途中再至普润庵,那时魏应嘉已经去世,黎希淳本人也已七十岁高龄,因为体衰畏寒而不能出门。隐居高邮司徒潭畔的吴甡听说石奇禅师来兴,特命儿子吴元莱前去问安,石奇禅师回程前专门登门拜访这位前朝的吴相国,两位历经世事变幻的老人忆及过往,不胜今昔之感。

其实自从入清以后,黎家已经大不如前。黎希淳年老多病,弟弟傚淳自从明亡后便遁迹入广、不知所踪,前朝宾客相继谢世,普润庵已然物是人非。继石奇禅师之后,普润庵先后有具德、放眉、岷山、萍寄等高僧在此卓锡,此后便很少看到有关这座禅院和黎氏家族的史料记载了。

直至康乾年间,黎氏家族又出了一对父子画家。父亲黎哲(字鲁山)自幼跟随舅舅李鱓(字复堂,“扬州八怪”之一)学画,擅长花鸟、竹木一类,在尽得李鱓真传后又自成一派,喜用秃笔作画,画风苍劲古朴,意致迥别。黎哲之子黎璜,字钓之,号磻溪,他也喜作文人花鸟画,设色清新雅致,别具韵味。

民国初年,普润庵主僧宏亮因为庵中田产为地方占有,断了田租收入,便弃庵而去,普润庵就此荒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毁于水灾。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