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麟和他的诗

2019-03-28 08:08:13   来源:黎小玉 审核:黎士贤       打印  转发  字号:T

人文胜地阆中,造就了许多综合性人才,清代金玉麟便是其中的一位。

市旅游局工作人员向笔者询问是否知道清代金玉麟,并出示一份台湾黄东煜先生的信。来信说:“敝人腼(忝)为玉麟总馆(金玉麟武学总馆)馆长,因缘际会与(于)阆中古城旅游网,惊见清代金玉麟先生之史料,和我玉麟总馆代代口述传承之数据,是那般地相同!特致上信,烦劳贵单位为我提供金玉麟之相关史料,以利寻根探源,和他日正本清源之根据。”

笔者读后,在赓即提供资料之时,颇为惊讶:道光进士金玉麟,是出于阆中书香门第的科举名人,是循声卓著的好官,是名传后世的诗人,怎么又是武学宗师?怎么会与台湾有如此渊源?

还得在金玉麟的历史资料中找答案。

《阆中县志》中,记载金玉麟非常简略,只是在其《选举志》列名:举人“金玉麟,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进士“金玉麟,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钮福保榜”。

辽宁《义县志》中所列义县二十五名进士名录中,也载有:“金玉麟,字石船,号素臣,内务府厢(镶)黄旗汉军,居城西南丫八石。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

中华诗词网收录金玉麟诗三首,介绍:“金玉麟,字石船,阆中人。道光戊戌进士。官宁羌知州。有《二瓦砚斋诗集》”。

南京盘龙2007秋季古籍文献资料拍卖会上拍卖过一部线装古籍《二瓦砚斋诗抄》,介绍作者说:“金玉麟,字石船,号素臣,四川人,清道光进士,分授兵部主事后留上谕处行走,再分发陕甘乡试同考官,后任定远,澄城,渭南知县,有此集行世。此集开本宏阔,纸白墨黑,原函原套,流传无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居于北京的阆中诗词学会会员黎用恩老先生,通过亲戚贺克刚先生,将世代家藏的金玉麟所著《二瓦砚斋诗抄》手录稿带回阆中,交市诗词学会老会长杨林由先生阅览,从此,家乡有了金玉麟较详的资料。杨先生选其诗词29首载入《阆中历代诗选》,简介说:“金玉麟(1808——1863),字石船,号素臣,阆中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生。原籍辽宁锦州,祖某为宦江南,六十归田。父某为维州守,七十死于边徼。玉麟随父入蜀,父亡孤苦。道光四年甲申(1824)客寓阆中,为锦屏书院山长黎芹野得意门生,以女妻之,遂入阆中籍。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举人,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进士及第,年三十。授兵部主事,兼上谕处行走。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充陕西乡试同考官,武会试同考官。继任定远、澄城、渭南知县,升宁羌州知州。同治二年癸亥(1863),太平天国起义军攻陷宁羌,玉麟身殉,年五十五。太平军具棺以殓,并大书‘此好官也,该士民应将其灵柩好为照护,妥送回籍’。著有《二瓦砚斋诗钞》十卷,诗1141首,附《引商集》词46首,固始蒋湘南序,推为主持风会之作。木刻本(应为手抄本。据网上信息,有木刻本存世)藏黎用恩先生家”。这十卷珍贵的诗词手抄本归还黎家,杨老先生将其复印件送市档案馆保存。

笔者有幸读到金诗,也由此注意收集有关金玉麟的史料。综合所得,深为金玉麟先生其人其诗所感动。


一、成长于阆苑文渊的科举名人

从《义县志》记载可知,金玉麟原籍为锦州市北部的义县,祖上为镶黄旗汉军。其父为镇守维州(今四川松潘一带)的老将,在戍边战役中阵亡。金玉麟随父入蜀,自此孤苦飘零,道光四年(1824),十六岁的金玉麟只身流落到川北重镇阆中。饥寒之中,被锦屏书院山长黎献(字芹野)发现,收留于家中,视之如子,供其在书院就学,在家也与黎献的两个弟弟和子侄们一起勉励攻读。黎氏原为“有根之家”。黎献的祖父黎瑛、外祖父刘承莆、父亲黎原豫都是乾隆间举人。父亲辞世时,他才十四岁,在母亲刘夫人辛勤培育下,由“廪生”而为“恩贡”,开办私塾授徒,执教有方,声名大著,道光元年(1821)举为孝廉方正(举人),聘为锦屏书院山长(院长)。其二弟黎怀辛酉科中举,三弟黎靖为庚午科乡试解元,庚辰科更高中进士。子侄辈中,又出了三举人、三贡生。黎家成为驰誉乡里的书香门第,《县志》说“门弟子之盛,一时无两”。金玉麟于患难中得救,更成为书香名门黎家之一员,恩同再造,刻苦攻读,学业优异,被黎献视为得意门生。成年后,被黎献招赘为女婿。在驰誉全川的锦屏书院和阆苑黎氏名门中熏陶成长起来的金玉麟,24岁中举,30岁高中进士。

查清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进士名录,金玉麟为三甲第一百零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在中国近代史上声名赫赫的曾国藩,为同榜三甲第四十二名,金玉麟与他算是“同年”。

金玉麟是以阆中籍报考,从生员而举人,直至金榜题名,当列为阆中进士。而原籍义县金氏,亦以他为荣,县志和族谱都记载“隶内务府汉军镶黄旗,居城西南丫八石(现居城南项家台)”;满族金氏“出过金朝觐、金玉麟、金锡蕃等三进士”。

说金玉麟是科举名人,不仅是他出于科举名门、高中进士,还因为他为官也与科举有缘,多次担任考官。先癸卯(1843)科任陕西乡试同考官;咸丰八年(1858)翁同龢任戊午科陕西乡试副主考,在日记中载有:“二房同考官,金玉麟、前兵部主事副知州、石船、四川、戊戌”,证明金玉麟再次入闱阅卷。据诸多相关简介称,他还在京城担任过武会试同考官,年份未详。


二.有循良善政声誉的好官

金玉麟中进士后,授兵部主事兼上谕处行走。清代兵部主管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主事为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级,官阶正六品,主要负责日常公文的处理与信息上传下达。进士分到中央各部,先补主事,然后逐步升迁。上谕处全称“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亦为清代官署名,掌稽察各部院及八旗谕旨特交事是否按期完成,稽察各部院存案,相当于贯彻执行“上谕”的督察机构。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如章京上行走,军机处上行走,上谕处行走。金玉麟中进士后授京官,任兵部主事,后留上谕处行走,说明看重他的才能和办事干练踏实的作风。后调派到陕西任考官,留在陕西作有实权的地方官。先在陕西省西北角距省城1300里的定边县任知县,甲辰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调到陕西中部称为“畿辅旧治(古县)”的澄城,任知县数年,与澄城进士韩亚熊修纂《澄城县志》,于咸丰元年(1851)刊行。同治二年(1863),升任与四川接界的宁羌州知州。


金玉麟任职期间政绩如何,未见详细记载,《宁羌州志》说他“循声卓著”。循声者,有奉公守法多善政之声誉也,有循声还“卓著”,说明其循良善政十分突出。与他同时代的昆山籍诗人、画家孙兆溎(字子香),写诗称赞他为官的情况:“人间强项令,天上散花仙……巨细秋毫察,精明风骨坚。甘棠载处处,古樾荫芊芊。律己循封鮓,驱民尽买犍。爱才常吐握,校士费寻研。大吏钦才干,需君治巧儇。量移来赤水,爱戴颂青天……”。品读再三,一位风骨凛然、才华横溢、勤政爱民、百姓拥戴的清官、好官,依稀跃然眼前。

这位好官却不幸遭逢战乱年月。清同治二年(1863),就在他的“同年”曾国藩在江南围攻太平天国起义军时,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率部打到陕南。刚刚到任不久的金玉麟,责无旁贷要承担拒敌守城的重任。忠君爱民的金知州,只能作与州城共存亡的选择。《宁羌州志》载,陕西巡抚刘原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说:“……金玉麟自牧宁羌,循声卓著。城破身陨,志节凛然。死后贼(太平军)将其尸特为具棺以殓,且张伪徼于榇上,大书‘此系陕西好官,该士民应将其灵柩好为照护,妥送回籍’。可见秉彝好德之良,虽逆匪亦有未尽泯灭之处。……”朝廷根据刘巡抚的要求,颁发上谕:以身殉职的宁羌知州金玉麟、南郑知县周蕃寿、西乡知县巴彦善“三员均著准其于汉中府城建立‘三烈总祠’,将该三员合祀,以彰忠义”。金玉麟毕竟只是不太大的官,汉中“三烈祠”今已不存,“妥送回籍”的金玉麟灵柩葬于阆中何处也未见记载。无情的时光让刀光剑影、干才英烈渐渐淡化了,湮灭了。在《诗抄》手稿送回阆中之前,阆山阆水养育出的这位好官,在家乡的志书中并无只言片语记载其事迹和归依。


三、创作丰富的杰出诗人

幸运的是,今日还能读到金玉麟手书的《二瓦砚斋诗抄》。他在卷前写到:“是集起十五岁辛巳(1821),至四十四岁庚戌(1850),凡三十年,共得诗一千七百三十五首,删存一千一百四十一首,为十卷。昔之所作,今不以为是;今之所存,安知后世之不以为非也”。

当时以诗著名的咸宁知县陈余山先生,在当代诗人中最推服金玉麟诗。出示十卷给固始县蒋湘南先生,蒋三昼夜读罢,感慨不已,为其序,叹曰:“此主持风会之作也”。认为“乾隆以后,诗道渐衰……风会益降。求一得乾坤清气者主持其间,而往往难之”。蒋先生在历数诗风时弊后,又说:“石翁(金玉麟字石船)天机清新,自具三昧……归大雅而砥中流,其必在石翁也”。笔者无意附会针砭当时在袁简斋“性灵说”影响下形成的诗风,只是想引蒋先生之论,来说明当时诗坛对金玉麟诗的评价。只可惜诗卷编成不久,金玉麟身陨笔瘗,十卷遗诗流传未广,终难以其清新之气在全国诗坛形成很大影响。

然而尽管如此,金玉麟诗文被辗转传抄,亦有不少诗作传诵至今,影响遍于国之南北。

他在《澄城县志序》中盛赞澄城“依梁山而为屏,绕洛水以如带”的佳句,到今天仍是介绍澄城胜境的主题词。

宁羌(今宁强县)人提到境内风光,总要提到金玉麟的《五丁关》诗:“崖势增峻耸建瓴,青空登眺俯高坰。雪封蜀岭诸天白,山扫秦关大地青。蛇引路开原有数,牛因金好亦通灵。兴亡并入春鹃恨,啼血千年怨五丁。”这首诗不仅有对高峻陡峭、直插云霄的五丁关的生动描写,还嘲讽了蜀王杜宇把亡国归咎于五丁力士身上,引发人们思考蜀国灭亡之根源,还是蜀王贪图金钱美女,劳民伤财凿栈道,引得秦军人蜀,落得个国破家亡、身首异地。

西安人编《雁塔诗词选》,绝大多数内容是从《全唐诗》中选来的大家名作,而为数不多的后世之作中,清代金玉麟《长安杂兴十首之一》赫然在目:“垓窝慈恩塔,清幽辋口川。水光孤屿外,山影万花前。画好徒镌石,诗成许问天。兴来时展卷,人世几桑田”。

近代徐世昌主编《晚晴簃诗汇》,后改名《清诗汇》,为清诗总集,其中收有金玉麟诗。

光绪五年(1879),蜀人孙桐生编《国朝全蜀诗抄》,第五十二卷收金玉麟诗。2003年,笔者经手将《二瓦砚斋诗抄》推荐给省诗词学会,其中十二首诗选入杨析综、刘君惠主编的《近代巴蜀诗抄》,此书是与《国朝全蜀诗抄》相衔接的又一大型断代蜀诗总汇。

成都市文联编印《历代诗家吟咏成都》,选有金玉麟的《成都怀古(七首录一)》:“一曲荆襄都楚氛,涪陵东上水澐澐。隆中诸葛真名士,天下英雄属使君。炎鼎纪纲传百世,中兴事业限三分。无端火井光芒后,太息夔巫锁阵云”。

江西编《中国文学·清代文学·清代诗》中,选有三首金玉麟诗:《蒋园杂咏》:“小池通野水,虚牖纳烟霞。雨渍桐留叶,霜晴桂再花。幽栖能远俗,久客渐如家。闻说重阳近,东篱兴更赊”。《锦州杂诗示海珊弟》:“一束轻装瘦马驮,问程先指小凌河。惯听阁道〈淋铃曲〉,又唱阴山〈敕勒歌〉。瀚海东连平野尽,长城西亙大荒多。故园松菊今何在,如此浮家奈汝何”。《波罗岭早行》:“夹道危岩壁立悬,青余一线望中天。镫随斜月光无定,铃飐乾风响不圆。千里驰驱经绝塞,五更雨雪逼残年。归期准与寒梅约,粥鼓香花腊八前”。这三首诗在金玉麟家乡锦州一带,也广有传诵。

在阆中,可喜的是金诗逐渐被乡贤传抄,还以其中内容集为对联,悬挂于名胜古迹和文化街区。杨林由先生将金诗佳句集成“火树千家,春城天不夜;梅花一笛,人语市如潮”一联,由省委老领导、省诗词学会会长杨析综先生书写,悬于华光楼上,令名楼生辉,为古城增色。此联和金诗描绘中天楼的“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一联,上百次被报刊网站记者引用,市民和游客耳熟能详。笔者将金诗中写读书应考的句子集成“白屋摊书,文章追老辈;丹墀载笔,科第显家声”一联,不仅集句,还下功夫在《诗抄》手稿中集字,连同集其字放大的“闾阎凤翥”匾额,悬挂在金玉麟居家附近的状元街上,为古城科举文化街区大增光彩。

金玉麟是历代已知阆中籍诗人中创作最丰的诗家。蒋湘南先生说:“诗者,乾坤之精华也”,《诗抄》所载近1300首诗词,涉及广泛,内涵丰富,反映了人生经历、地域风情和心灵感悟;而且清词清音,清气盈卷,艺术品位很高,是我们研究金玉麟其人、研究清代诗词、研究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十卷中写阆中景物人事之诗有数十首,涉及科举文化之作亦很多,它们是研究阆中晚清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是留给家乡后代的一个宝库。


四、情牵两岸的武馆宗师

台湾黄先生的来信给我们开启了认知金玉麟的一个新的领域。金翁还是一位武术大家。惊讶之余,细想其一生经历,越想越觉得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这不仅是古代文人崇尚乃文乃武,历史上也确有不少令人钦仰的文武双全之才;更主要的是从金翁身世中可悟得端倪。他祖上乃满族镶黄旗人,其父是戍守边关的将领,练习武术应是家传的必修功课,也许他自幼练得祖传绝技。要不是父亲战死,少年流落,也许就无缘到阆中来走修文登科的人生道路,就会像他父亲那样成长为将才。他考中进士后分配到兵部任职,也许就因为他是将门之后,有擅文兼武的素质。他当过武会试同考官,也许与其有武功相关。他在宁羌死于率军民拒敌,能“志节凛然”,也许就因为有谙熟武功、胸藏兵略的底气。这些从其身世中推想的“也许”,但愿能在尚未发现的史料中得到证实。

黄东煜先生在信中,告诉了台湾“玉麟武馆”代代口述传承的资料:金玉麟以武功绝技传授了12位弟子,因为一段不详的原因,其中6名弟子渡海到台湾开办了今日的“金玉麟武学总馆”。黄先生对记者说,追根溯流,弄清武馆宗师的历史渊源,是历代馆长的一个心结。如今在阆中寻到了“根”,使武馆源流研究有了成果,非常庆幸。他还说:“咱们都是炎黄子孙,有时间我一定到阆中看一下金玉麟生活过的地方,也为‘金玉麟武学总馆’正本清源”。笔者和阆中乡友们,都期待和欢迎黄先生早日成行,到时一起来交流金玉麟研究的收获,共同将这位在阆苑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文武全才,其诗文武艺牵联着两岸同胞衷情的历史名人,介绍给世界,留传给后世。


2010年11月26日

9.jpg

作者:刘先澄

撰稿:黎国强 黎必华

拍摄:黎 勇   

视频制作:黎 勇

审核:黎国强  审核报道组

           世界黎氏网川渝报道组

                 2019.3.24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