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伯淳:绝岛幽人学士家

2019-02-04 04:39:05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恒曦       打印  转发  字号:T

宋元时期是海南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上承隋唐时期被纳入“王化”而实施的有效管理,下启明清时期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的繁荣顶峰。在此期间,数量不少的贬官流臣为海南带来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地方职官的恪尽职守,更是推动海南发展的重要力量。海南文化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不少地方名贤。地方名贤一方面是地方文化崛起的标志,另一方面又对当地文化发展起到相应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在贬官系列、职官系列之后,“宋元海南人物志”今起推出名贤系列,敬请关注。

宋朝时期,海南出现了不少地方文化名人,黎伯淳可谓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名贤。他与被贬崖州的宋朝宰相卢多逊的诗歌《水南村为黎伯淳题》(二首),共同成为水南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海南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

海南名贤第一人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海南文化一直落后于中原地区,成为穷山恶水的象征,这也是它成为封建王朝贬官流臣聚集地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很长时间来各种史书都有意或无意忽视海南的存在,这就使得有史可查的海南籍人物相对较少。从隋唐开始,史书上开始逐步出现少量名姓俱全的海南籍人物。

据专家考证,以海南籍的身份第一次名姓俱全走进历史舞台的人物,是隋朝时期的王万昌、王仲通兄弟。王氏兄弟不堪压榨揭竿造反,随后隋政府派出陇西将军韩洪予以镇压,起义失败。王氏兄弟虽然是海南历史上有据可查名姓俱全的人物,但是从封建正统的角度看,他们属于典型的“反面人物”。史载第一位琼籍官吏是中唐时期的何履光,官至二品,但是史料语焉不详,并不见其对海南产生多少影响,实际上只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其他还有据海为盗的陈振武、冯若芳等,也都是符号化的人物,没有太多史实记载,更没有对海南产生本质性影响。

作为地方名贤,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属于本土居民,在当地生活时间比较久;其次,属于社会贤达之士,一般饱读诗书,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三,对当地能够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这些特征来看,隋唐时期,海南尚未能出现有史可查的地方名贤。宋朝初年的黎伯淳应当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名贤。

崖州(今海南三亚)水南村人黎伯淳,是一位饱读诗书之士,能诗善文,隐居故里,不求闻达,过着淡泊的生活。在地方偏远,文化落后的海南,有黎伯淳这样的人物,让被贬海南的卢多逊大吃一惊。卢多逊到达海南之前,海南只是停留在历代文人想象和史书的零星描述上。比如,唐朝宰相杨炎被贬海南,途经广西鬼门关(位于今广西北流)时,很感慨地写下这样几句诗:“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根据诗歌的描绘,崖州是比“鬼门关”还要险恶的地方。在卢多逊眼中,遥远的海南只不过是一个“绝岛”罢了。黎伯淳的出现,大大超越了卢多逊的想象,因此将其称为“幽人学士”。卢多逊饱读诗书,还曾受命主持《五代史》的编撰工作。能被他称赞,并且与之进行诗歌创作对话的人物,自然是不同凡响。因此,黎伯淳被称为名贤是实至名归的。

黎伯淳在北宋早期的海南自然不是“唯一”的存在,而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或者缩影而已。但是,他的出现可以说是海南地方文化开始勃兴的象征。在黎伯淳之后,各类史书和地方志中,海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名贤,这为海南最终完全融入中华主流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水南风景同在

虽然因为史料欠缺,我们很难了解黎伯淳的具体情况,但是他和水南村联系在一起,成为古崖州文化的重要象征。

水南村因为位于崖州“母亲河”宁远河之南而得名。水南村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无可查考,但是三亚历史上的临振县、宁远县县治均设在水南村,而临振县是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设立的。这样说来水南村的历史应当相当久远。自从临振县治选址水南村后,隋唐时期的振州、宁远县,北宋的崖州、吉阳军的治所均设在这里。一直到南宋淳熙年间,吉阳军署才迁到宁远河北岸,成为古崖州城之所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

卢多逊到达贬所崖州之后,选择水南村作为自己的栖居之地,这说明水南村至少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相当名气。据考证,唐朝韩瑗、刘纳言等被贬海南,均居住在水南村,后来的赵鼎、胡铨、王士熙、黄道婆等贬官、流寓者也都住在水南村。因此,水南村并不是因为卢多逊的到来而出名,但是水南村进入文学视野引起世人的关注,卢多逊当为滥觞。

在水南村,卢多逊很快就被当地的风景所吸引。擅长诗歌创作的他为此创作了不少与水南村相关的作品。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水南村为黎伯淳题》七律二首,其一是“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其二是“一簇晴岚接海峡,水南风景最堪夸。上篱薯蓣春添蔓,绕屋槟榔夏放花。狞犬入山多豕鹿,小舟横港足鱼虾。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学士家。”第一首诗,描写了水南村优美的自然风貌以及村民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让人有一种“身在桃源”的感觉。诗人从京城高官被贬南荒,世事变幻使得他非常艳羡村民的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诗人在身世沉浮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人生领悟。第二首描写黎伯淳家幽雅的环境以及主人怡然自乐的乡居生活。水南村成为文人在失意时疗伤的桃花源,因此备受后人推崇。后世有很多文人均通过诗文极力称颂水南村,如元代参知政事王士熙被贬崖州之后,专门创作了《崖州八景》,八景中就有六景是对水南村周边景物的抒写。卢多逊对水南文化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替代的,他的名字已经深深融入了水南村这一千年古村。

卢多逊这两首以水南村为表现对象的诗歌,是写给黎伯淳的。就这样,黎伯淳作为宋朝早期的海南人物,成为与水南风景同在的重要内容。

或为黎姓崖州先祖

从古代诗歌创作来说,卢多逊赠诗给黎伯淳,两人之间应当多有来往,黎伯淳也应当有所应和作为酬答,只不过由于地方史料未曾记载,我们无法知晓罢了。作为“幽人学士”的黎伯淳,像谜一样融入了海南当地文化,引起了后人的诸多兴趣。

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的水南村,主要由卢、裴、慕容、黎四大姓构成。卢多逊被尊为卢氏渡琼始祖。裴氏入琼始祖则为唐朝宰相裴度十四世孙裴瑑,北宋末年由雷州太守改知吉阳军,就此落籍。慕容氏始祖为北宋末年迁居水南村的慕容居正、慕容居中兄弟。水南村黎氏始祖是何人呢?据三亚当地文史爱好者以及黎姓后人多方探寻研究,认为黎伯淳是黎姓迁居崖州始祖。

按照海南《黎氏族谱》的说法,黎氏渡琼始祖为“君用公”,原籍广东新会,出生于三马坊,曾经入朝为官,迁琼之后,枝繁叶茂,现在定居于定安、琼海、乐东的黎姓均为其后裔。而水南村黎姓后人黎月光撰写的《水南村的黎氏亲族》中认为,黎伯淳是黎氏迁崖始祖。黎伯淳即《黎氏族谱》中记载的黎珣,北宋初年从乐会县(今海南琼海)迁居崖州水南村。因为方言中“珣”与“淳”发音相近,卢多逊因此将“黎珣”误写为“黎淳”,再加上年岁较大,中间加上一个“伯”字以示尊重。这就是黎珣误为“黎伯淳”的由来。这种解释,我们不好轻易进行评判。但是,黎伯淳系崖州黎姓早期有名望的先祖,是毫无疑问的。

黎伯淳饱读诗书,想必也会以诗书传家,子孙后代也会枝繁叶茂。这恐怕也是黎姓后人尊黎伯淳为先祖的重要原因吧。据《崖州志》记载,早在南宋时期,黎植(字挺之)、黎民志(字先良)等人,在吉阳军知军毛奎的带领下,勘踏崖州山水,最终开辟大小洞天胜景。黎植、黎民志和黎伯淳之间是否有渊源关系,就不得而知了。明清以来,黎姓家族更是名人辈出,从而为水南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海南日报》  曾庆江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