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客家黎氏--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

2019-01-23 08:17:00   来源:黎志宙 审核:广西南宁黎联云       打印  转发  字号:T

木格围屋位于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俗称"君子垌")有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分布范围约6平方公里,从而构成了一处十分奇特罕见的客家人文景观。其中邓家围屋占60%。恢弘典雅的邓家围既有广式建筑特征,又具西欧风格,中西合璧,突显围屋主人曾经的尊荣华贵,极具传奇色彩,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历史成因

君子垌客家建筑最主要的外部特征,体现在一个"围"字。"围"的功能就是防御,主要靠月牙池塘、大城墙、炮楼、枪眼、狗洞、外城门、拖笼门等来实施。明清时期,粤、桂地区社会动荡,山民聚众为"匪"者不少,他们把迁徙来的客家人当成生财之地,打家劫舍,严重威胁到客家人的安全。在这极不稳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生地不熟的客家人只能以本姓氏为单位聚居,团结群体力量,共渡难关。他们设计建造起具有防御功能、能聚居团结本族人的围状屋、楼、城,并迅速在各地客家人中推广开来。这样,围屋成了客家人独特的普遍民居形式,移迁到君子垌的客家人也不例外地采取了这种独特的民居方式。

君子垌围屋有一个与其他地区客家围屋不一样的特征,那就是家家户户大门前都有一个月牙形的池塘。这些地方本来就没有池塘,是屋主雇请民工挖掘而成的,作为正面防御的重要屏障--城防塘,其作用有三:一是防匪攻城,二是储水防火,三是抗旱。此外,在客家人的风水学上,"前水后山"是非常吉利的,门前有水意味着主人家从此"风生水起"。

长长的城墙把每座城严严实实地围了一圈。君子垌城堡背面的城墙高的有9米,正面的城墙因为有了城防池塘、炮楼等协防,稍矮一些也有1.5米高,城墙最宽0.6米。墙体的建筑工艺颇为讲究,当时还没有混凝土,用的是混合三合土,它是用黄泥加进石灰,再掺与砂糖、鹅卵石、碎砖块、糯米、红酒、红糖、蛋清等制成,其配方及比例很是讲究。时间证明,以此工艺造成的客家城墙,尽管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侵蚀,却几无损坏,坚固如初。

如今,17座君子垌客家围屋大部分由于年久失修,且不少已经空置,无人居住,已经有点破败。黎氏家族的子孙像当年乃祖从广东迁来一样,散居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在新的地方演绎着祖宗当年的故事,成为新的"客家人"。

黎氏等客家人迁徙至君子垌,其后世子孙不断迁徙到香港、到国外,体现了客家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开拓气概;他们收藏和记述本家族的族谱,重视本家祠堂,又饱含着浓重的历史追溯感。怀土不重迁,这是客家人的特点。这也是君子垌17座客家围屋兴起以至最终衰落的根本原因。

围屋客家风俗

上灯,就是将花灯挂上去的意思,含"添灯""添丁"的寓意。这是客家人十分重视、极富客家特色的一个风俗,是除春节之外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这几天为上灯时间,其中最集中的是在正月十一、二、三这几天。对当年生了男孩的人家来讲,上灯就更重要、更高兴、更隆重了。

君子垌客家人的上灯特别火爆,因为他们一般分居在不同的围屋中,每次上灯先把贡品抬到祖祠所在的围城祭拜上灯,然后又回到所在的围城分祠堂祭拜上灯,程序较丰富,炮仗都是拿麻袋装的。这一天,每一座围城都是人头挤挤,炮仗声此起彼伏,硝烟满天,满地红纸屑。每一座城都是大鱼大肉,酒香四溢,猜拳四起,欢声笑语。

到了每年这个时候,生子的家庭在上灯之前,一般都会到民间手工艺人那里选购一个精美的花灯回来,用染红了的大煤油灯绳将花灯挂在老祠堂上厅里。

花灯大约有一米多长,用竹子做筐架,再用彩纸糊成,分为一层一层的,就像一栋圆形的小楼,上面有许多小小的人公仔。除了花灯之外还会有灯鼓、灯笼,灯笼与灯鼓差不多一样大,不同之外在于灯笼是圆形的,而灯鼓是方形的,灯笼的下方有灯裙,灯裙四周均竖写有四句诗,这些诗都是谜语。上灯的时候,大家都饶有兴趣地围上前去看去猜,看谁猜得最多。

接花灯是最热闹的场面。一路上,锣鼓喧天,一边舞狮一边放炮,好是热闹。挂灯前后的一个星期,祠堂里天天都灯烛通明。上灯当天,祠堂大厅花灯高挂,现场香烟腾腾,锣鼓喧天,里里外外,人头涌动,一派节日喜庆气氛。长长的染红的大煤油灯绳,由一条条棉绳连接成,每一条代表一家添丁。在客家人心目中,红绳被视为祥物,在来年下灯后还将被精心收藏。

客家人品质

客家人勤劳善作。光绪《贵县志》卷五《纪人·风俗》说,聚居木格等地的客家"其人兼耐寒苦,陇无弃地,塍无宿草,一望而知为彼田也"。同时,他们还善于经商,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钟文典《广西客家研究》中说,"客家人创圩,广府人旺圩"。客家人富于开拓精神,黎、邓、殷、叶等客家到木格后,先是事农,后又走上农、商、学结合的道路,迅速积累了财富。据君子垌今人介绍,全盛时期,黎氏、邓氏等大家族占有木格及邻近的木梓半个商业街。客家人善做生意,这与他们的商品意识和拼搏精神有关。据君子垌后人介绍,文革"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被拉上台批斗的23个人当中,有18个是"客家佬"。改革开放以后,重操木格商贸优势、带头发家致富的,依然是这些"客家佬"。

黎、邓、殷、叶等客家"耕读传家",在当地站稳根基后,他们开办起许多私塾。清朝末年,浔州府赐君子垌以"文化乡"称号。民国《贵县志》记载,某年君子垌考取大专生及留学有数达25人,竟占全县236人的10%强。君子垌先后出了留学美国、荣获"抗日勋章"的黎杰材、在湖南大学任教授的黎颂初、早年赴日留学企望知识救国的黎大康以及黎庚扬等数位县长、1960年进京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接见的全国优秀教师黎佩英、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启金、居港商人邓建勋等为代表的一批君子垌籍客家杰出人才。

从清末至今,村中人才辈出,仅民国期间便出过3位将军、13位县长、26位留学生,解放后后更是不胜枚举,既有留美博士、也有全国名牌大学的教授、工商巨贾,还有不少政府要员。现云垌村有一万多人,何氏宗亲主要居住在上垌和大垌,还有分居贵港城区、玉林、南宁、柳州、梧州、北海、防城、广州和贵州兴义、云南河口、台湾新竹等地。

木格围屋代表

在君子垌近二十座围城中,民居风格最为经典、建筑规模最恢弘、保存得最为完好、最有代表性的围城之一,就是黎太康故居所在的长城(民坊也称桅杆城)。官方之所以称该城为长城,是因这座城特别长而得名,其所在的生产队称为长城生产队。民坊之所以称为桅杆城,是因为宣统年间客家人黎庚杨才学超人,考取拨贡(经查贵县文化史记登载:整个明清两代贵县考取拨贡仅有20人)。地方官府为了褒奖客家人的杰出表现,特拨出专款,在拨贡者所在的城座月牙池塘前筑建两条别的城所没有的桅杆,杆高四丈,古代官吏过此,文官须下桥,武官须下马,以示敬意。君子垌虽有近二十座城之多,但风格大同小异,无原则差别。让我们走进桅杆城这座颇具有代表性的城堡,象剥笋一样、层层深入,通过揭开这座城堡神秘传奇的面纱,来展现君子垌围城群那独特的风彩。

在《黎氏族谱》里,记录着黎姓客家人建造桅杆城的经过--约南宋未至元初,黎家太始祖黎肇基公带领家人由福建迁至广东嘉州(今梅州)。清乾隆四十年间,黎家十七世祖捷宽、捷敏二公迁移至广西贵县,在君子垌定居。到乾隆未年,黎家家财渐丰,在木子街拥有多间铺面,开始筑造围屋。整座围屋的建造经历了三个阶段:乾隆未年建起右老祠堂,为三间三进式结构;黎家财丁两旺后,又续建左老祠堂;光绪年间,又筑起新城"畅记城",新城、旧城间以城门相连,合称"长城"。桅杆城属于粤桂常见的长形的四方城围城结构,具有四方城外部及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的特点。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